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农村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2-26 录入:王惠敏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日前发布了首个“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报告显示:我国城镇人口中大多数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城市或非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一些。(2月24日《光明日报》)

农村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早已存在, 2015年10月的《半月谈》报道:空巢老人不堪抑郁,留守学童服毒自杀,反目乡邻拔刀相向,大龄男性青年报复社会……或许这一起起悲剧性事件只是一些极端的事例,但是它们牵连着农民心理健康和精神疾患,记者调查发现,农村“心病”危机正悄然来袭,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是最值得关注和最需要帮扶的群体。

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的。中国向来是一个爱幼重于尊老的国度,《红楼梦》的“好了歌”曾唱道:“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更令人担忧。农村人一般只注重对老人的物质赡养,难以顾及老人的精神需求。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农村大家庭的分解,几世同堂早已只是梦想,儿孙绕膝的愉悦也难成现实,特别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得不到子女照顾的老人也将会越来越多,孤独成了农村老人的常态,“在农村,老年人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患病率非常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刘正奎说,根据我们的统计,在农村,老年人达到抑郁症症状的接近40%。这是多么可怕而又无奈的现实。

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值得关注的。她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婚姻关系的不稳定和主观幸福感不足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多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流,农村留守妇女比例日益增加。她们既要承担各繁重的农活,又要包揽家务;既要照顾父母,又要培养孩子,除了承受较大的劳动负荷,还要扮演社会与家庭的各种角色,承受情感交流的匮乏等心理负担。这种长期体力的重负、心理压力、感情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值得关注的。“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童谣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他们大多跟祖爷辈或者亲戚(监护人)一起生活,这些孩子对父母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祖辈或者亲戚给他们的关怀,也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现实情感的需求,因此,他们的情感发展常会出现问题。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近年来,全国各地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可忽视:留守儿童中因为父母不在家,心无所依,非常自卑,自闭现象严重:不愿与人交往、交流,他从不主动与人打招呼,别人叫他也不应……有的甚至产生抑郁症。

总之,农村“心理健康问题”形势严峻,亟待家庭、社会和政府关注、重视和疏通,否则将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的幸福指数。

作者系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