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8日,一个似乎颇为吉利的日子,我在被新修的水库肢解前夕的老家走了一圈,拍了一些照片留念,此后一度为了是不是该写点什么而犹豫不决。直到半个月快要过去了,我才意识到岁月的流逝注定要一点一点冲淡人的记忆,更有可能因为我情感的变化而甚至失去写点什么的兴趣,仅靠一些照片是远远不足以让我晚年的叶落归根了无遗憾的。于是,我决定写下我此行拉拉杂杂的记忆,籍此纪念要被淹没的老家曾生我养我教我的一切。
我曾“战斗”过的中学
不敢比肩《出梁庄记》超越现代性的新左派意识形态高度,我只想如实描述此次回老家参观新水库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迁坟和创业两件事。由于两个话题涉及的人和事都还在被各种利益攸关者不同程度地关注着,所以我在文中隐去了具体的人名和地名,但我又认为我有必要声明以下内容都是我耳闻目睹的,若有误会文责自负。尤其是迁坟这种话题,周口平坟事件余波未平,而且要顾忌老家的某种民俗。至于创业这种话题,我想其中至少是有“正能量”的。
老家水库轮廓模拟图
实地勘察之后才知道,老家新修水库的工程进度远远不如互联网上传闻的那样迅速,水库坝基只是堆好了泥巴而初具雏形。在上图中,我的老家位于顶端中部的半岛形地域,以西是河道干流,以东是用于灌溉的明渠,以南是库区,以北是环库路。老家的祖坟、老宅和耕地都紧靠明渠,问题是水库坝基会切断老家东侧的无名小河(紧贴明渠西侧)下游,老家的地势本来就很低,一旦到了丰水期,这里是注定要被无名小河上游下泄的积水淹没的。
老家水库大坝、老家水库林场
为此,我和弟弟谈到了迁坟的问题,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老家西侧水泥路以西祖祖辈辈留下的几亩耕地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但我的堂弟们早就谋划合伙在那里开农家乐了,当地有关部门更是把水库四周规划为旅游区,很有可能要求拆迁户把祖坟集体迁往远处,但协调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我曾想到火葬,但老家迄今为止还没有开棺火葬的先例,甚至连我大爹砍了祖坟上长大的一棵树的树头都在被我的堂弟们抱怨,所以这个想法我至今没敢对他们提出来。
老家北侧水库坝基雏形、老家东侧水库坝基雏形、老家南侧水库坝基雏形
我的堂弟们绝大多数在外地打工,所以我没听到他们开农家乐的详细谋划,但打算在这里养老的我是不可能不未雨绸缪的,尽管我在老家早就被“开除”户籍了。更大的问题是,老家的耕地、老宅到底会被淹没多少尚未可知,堂弟们不为此而祸起萧墙就算烧高香了,我这个“吃皇粮的”又怎么好意思插一杠子?!所以,我甚至想到有必要在退休之前从原工作单位跳槽到老家另谋低就,体制内如深井,这样的“坎”我就更不好找堂弟们沟通了。
老家西侧通往环库路的水泥路北段、老家西侧通往环库路的水泥路南段
截至目前,我想到的一个折中的办法是退休之前调回老家某农林学院工作,伺机和那里有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和经营餐饮业经验的老师合作,为堂弟们开农家乐助一臂之力。当然,这又会增加协调的难度,尤其是想找到这样的老师未必容易。我见识过很多书呆子型、半吊子型甚至官油子型的大学老师,现在亦教亦商的大学老师倒是越来越多,但二者都能干得出色的就太少见了。即便能找到,要把这样的专家请到老家点石成金,堂弟们能让利多少更是个大问题。
老家村东明渠环库路大桥、老家镇南干流环库路大桥
在这个方面,老家是有前车之鉴的。经一个堂弟介绍,我实地勘察了老家的一个农场,其中的衰败景象似乎证实了“有关专家”和农民企业家合作失败的种种传闻。“有关专家”从能力到态度都有问题,这个农场主的让利也不够,甚至一开始就有好大喜功以尽量套取银行低息贷款之嫌。据说这个农场主为此跑关系而花的钱逐步超过了套取的贷款,多数烂尾工程由此而来。当然,有关部门把关不严乃至吃拿卡要也难辞其咎,但技术问题毕竟是个关键。
农场办公区
当然,我不会为此而对这样的农场全盘否定,更不会对堂弟们未来的农家乐毫无指望。随着水库旅游区的全面开发,有关部门一定会对这样的农场提供更多的低息贷款,德才兼备的有关专家一定会纷至沓来。老家属于较为贫困的革命老区,培养一个农民企业家不容易,只有呵护这样的农场主才有可能鼓舞更多的本地人竞相效尤。这种双赢的局面当然是人人乐见的,所以政策方面我从来不是太担心,技术环节才是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我最有可能有所作为之处。
农作物大棚、农作物走廊
泵房、工地
蔬菜区、花卉区
休闲区内、休闲区外
露天灶台、露天戏台
这里的农作物大棚和农作物走廊要么坍塌要么残缺,泵房和工地都处于办停产状态,蔬菜区和花卉区几乎被杂草喧宾夺主,休闲区内、外人迹罕至而杂草蔓延,露天灶台和露天戏台更是看不到相关从业者在张罗。症结出在哪里?问过农场主的家人才知道,他们还在市区经营宾馆和餐厅,这里的生意越来越忙不过来,于是找了几个邻居照看。这样的解释当然很难让人信服,如果生意越来越忙,多找几个人帮忙不就行了嘛?抑或改开规模较小的农家乐呢?
老家某农场北门西侧、老家某农场北门东侧
开农家乐不仅涉及餐饮和娱乐,我的老家有豇豆、黄鳝、杨树和生猪四大特产,早就有人在当地经营相关行业,农家乐结合当地优势项目才有可能长期盈利。但据我观察,这些特产在这个农场里似乎都难见到打理,至少还没形成规模。我的亲戚里不乏对这些特产如数家珍者,甚至做了与此相关的生意,问题同样是规模太小,甚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和我的堂弟的优势是有老宅和耕地,就地经营成本不高,加上后续政策扶持,当地特产一定能被我们成规模经营。
老家某农场南门外侧、老家某农场南门内侧
这个农场在其南侧环库路修通之前就建好了,所以其正门最初是在北侧经过村公所的水泥路边。现在环库路修通了,北侧正门也越来越显得破落不堪了。南侧环库路边的招牌不再突出“农场”字眼,“休闲度假”、“亲子体验”、“生态种植”等时髦的字眼则格外醒目。通往南门的水泥路还没打通,但这个农场走出低谷的迹象也似乎从中可见一斑了。如果有朝一日堂弟们的农家乐能扩张为度假村,并跟这个农场首尾呼应,那岂不会蔚为壮观?!
老家旅游区规划方案模拟景观拾零
毋庸讳言,回老家创业的短板也很多,比如位置偏僻、人口稀少、消费不振、政策滞后、民俗保守,等等。加上今年党中央反腐败的重点从“打虎”转向“拍蝇”,老家所在的市区各级部门人心惶惶,尤其是最近某个市领导的落马,对老家水库的工程进度不可能毫无影响。上述因素都不是任何个人所能操控的,我和堂弟们能做的其实并不多。尤其是我这个“外来户”,如果回老家带头创业,实际效果有可能还不如那个农场主,“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我也懂。
老家干流片段、浙江千岛湖一瞥
老家水库旅游区规划借鉴了浙江千岛湖的一些经验,尤其是老家的位置恰好在规划中的“滨水主题游乐区”之内,我和堂弟们回老家“靠水吃水”就更要脑洞大开了。老家即将脱胎换骨,我和堂弟们也该一改过去的小资情调或小农意识,为老家的百年大计群策群力各尽其能,自主创业造福子孙何乐而不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了,老家更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我能在退休之前冲击新的事业高峰,如此人生之大幸更促使我对造福老家鞠躬尽瘁矢志不渝。
(作者简介:陈俊杰,男,1973年11月生,河南信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