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到底是谁念歪了痕迹化管理的经?

[ 作者:山夫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29 录入:吴玲香 ]

时下,在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中,痕迹化管理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正成为个别作风飘浮干部的遮羞布,这种行为需要警惕。

过度化痕迹管理成为了基层干部的负担。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地方为了压实帮扶干部的工作的责任,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效,确实出现了过多的表格与资料,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这种现象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批示,结合扶贫干部作风建设年的开展,正紧锣密鼓地整治,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群众在一起共谋致富之策。

整治过度痕迹化管理,需要创新工作方法。前不久,有关媒体在向过度痕迹化管理开刀后,引起各类群体的一片欢呼,似乎痕迹化管理将在一夜消除。因而一些干部在痕迹化管理上,不从自身工作方法上找问题,而是把它作为产生形式主义的根源之一,把矛头对准了上级的痕迹化管理。如有的干部在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中,不是把工作的重心落实到学习文件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提升工作成效上,而是不断变化LED上的标题。上级要查的是下级贯彻上级决策部署中推动工作的成效,而不是看你的LED的照片,到底是谁念歪了痕迹化管理的经。

痕迹化管理是检验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它是原始记录基层干部工作落实的原始依据,在安排、部署、落实工作,无修饰的原始记录,也是展现工作成效的有效载体。然而却出现了一些基层干部平时不注重抓工作落实资料的留存或者工作流于形式,故而在半年或年终考核时,亡羊补牢,组织干部加班加点补资料,认为这是痕迹化管理造成的形式主义,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日常工作管理需要科学的痕迹化管理,它是锤炼干部真心为民的秘方。如果以反形式主义为由,让必要的痕迹化管理成为空中楼阁,事必造成干部作风飘浮,这种现象需要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重拳整治。

(作者单位:盐亭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