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痕迹管理”是瞎折腾

[ 作者:郑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27 录入:吴玲香 ]

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半月谈记者采访时,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日常工作中,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举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专家指出,“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当引起高度重视。(7月26日,新浪网)

一位驻村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村里搞一次“卫生清扫”就需要9份档案:一是乡镇党委政府关于环境大整治的红头文件;二是村两委的工作方案;三是村民代表会议记录;四是思想动员会议记录;五是贫困户环境卫生名单;六是实施分工细则;七是扫大街的几张照片;八是片区考评表;九是贫困户入户考评表。

由于一些地方出现以“痕”论政绩的情况,许多人就想出制造假痕、虚痕来应对。

看了这篇新闻,笔者心里很沉重,痕迹管理本身是一种规范性、资料性的新型管理方式,但有些地方,部门在实施中“一不小心”就走了样,变了型,失去了痕迹管理的真正意义,摇身一变成了一种瞎折腾、乱作为的作秀,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叫人心痛。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专家会议,一个半小时会议居然在LED屏膜上打出了16个不同内容的会标,负责照像的同志忙得不亦乐乎。会后问照像的同志是为啥?他说:上级要求痕迹管理,只要看到会标就算过关,就证明我们贯彻了上级的指示和精神。

笔者好奇地说:今天的会议内容根本没涉及屏幕上的精神呀。照像的同志说:把照片发过去就算我们做了这些事,大家都心照不宣嘛。

我很纳闷:这不是形式主义,这不是作秀,这不是弄虚作假吗?而且这种作法大家都默认,并且形成流行之势。

笔者认为:如果让这样的痕迹主义蔓延,只会助长弄虚作假,因此,应引起上级组织部门、纪检部的高度重视,并拿出坚决扼制的措施来,要用追责的高压刹住痕迹管路中乱象和怪象。

(作者单位: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