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经济”“党建+生态”“党建+治理”……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党建+”模式被创新运用到各项实际工作中,让基层党建变成一个个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具体项目,使广大党员有需要、有平台、有意愿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来,铺就了一条基层党建和工作创新双向发力、同向发展的长效之路。(7月19日,人民日报)
俗话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组织基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宣传者和贯彻执行者,当是“有为”的君子,莫做“无为”的小人。余杭市的“党建+”模式为基层党建提供了一个范式,值得点赞。具体说来,笔者认为要用“三作为”谱好基层党建的“进行曲”。
用“实”作为暖群众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的执政之基,也是党力量的源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群众是党建工作的应有之义。用“实实在在”的作为温暖群众,联系群众,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就能保持广大群众与党的血肉联系,赢得他们对党各项工作的支持和信任。实在人办实事,人民群众定然会真心支持、拥护,群众的心热了,看到党为自己办的实事,作风实在,基层党建才会如鱼得水。
用“快”作为解民之困。一段时间以来,“慵懒散浮拖”蔓延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给人民群众留下了坏印象,破坏了党群关系。特别是有的群众由于各种小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造成了一次二次的“上访”,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究其根源,在于群众对自身生活问题关注度高,党员干部必须用“快”作为解决群众的困难。小困难不闻不问不管就容易衍生为大难题。因此,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用“快”作为解民之困显得尤为重要。
用“准”作为升凝聚力。“实”“快”作为都是为“准”作为服务的。无“精准”的作为,党建工作的就无从谈起,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必然受到不利影响。用“准”作为才能拨开群众难题的“迷雾”,将基层党建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用精准的作为,扎实推进“三会一课”制度,基层党员培养,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实、业务专的党员工作者队伍。用精准的作为下基层、到基层组织中去看、去听、去问,才能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使基层党建土壤更加肥沃。
“三作为”齐下,协同发展,才能打造出基层党建的“春天”。用“实在”“快捷”“精准”的党建作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正当时。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抓好基层党建必须立足于群众需要,在解民困、除民忧上下功夫,全体党员干部都必须有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落实各项具体工作,才能为“精准扶贫”,建设新乡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合江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