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部分行政村存在的易地扶贫问题,引发媒体关注。在当地耗费大量扶贫资金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虽已基本建成,却因无法解决部分村民就业、生产及生活保障等问题,导致安置房“无人居住”“大量空置”,房屋还陆续出现漏水等质量问题。(6月22日,光明网)
“住老房怕坍塌,住新房怕挨饿”,在入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之后,还有走十多里山路回去种田。安居与乐业本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两轮,然而宣汉县脱贫攻坚攻坚工作却陷入此种割裂的僵局无法自拔,让“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活脱脱成为一句空话。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脱贫攻坚更需要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科学考评贫困地区的脱贫成效,事关脱贫的质量和成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充分发挥脱贫考核“指挥棒”的作用,脱贫攻坚的考核制度基本成型,趋于完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建立贫困退出机制意见》等,同时地方结合区域实际,秉持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的原则,因地制宜的细化脱贫攻坚考核办法,让考核机制更加精准科学,考核覆盖更加到位,初步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考核办法。
然后在实际的考核中如何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实现确保“统筹考量。聚焦精准”这一目标实现?如何在脱贫质量、帮扶工作、政策落实以及资金方面实现更为精准的考核?这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国家发改委、扶贫办对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相当重视,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其中包括扶贫搬迁的内涵、规划、工作方案等方面,毫无疑问为地方指导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考核中不可否认地方我国易地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搬迁贫困户改善了生活条件,拓宽了增收渠道,从而为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我们还应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扶贫搬迁工作沦为形式主义,乱相百出。时有媒体曝光搬迁对象划定不精准、易地住房选址不科学、安置房的住房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层出不穷,扶贫干部玩起了扶贫数字游戏,忽视了脱贫的质量和成色问题,当然也不可能通过“挪穷窝”实现“换穷业”的目标。
扶贫工作不可流于形式,唯有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易地扶贫搬迁只是一种手段,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才是最终目标。因而当下脱贫攻坚不可缺少务实作风,领导干部应尽可能详尽考虑扶贫搬迁的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搬迁计划,不可冒进拍脑袋决策,否则将会浪费国家扶贫资源,损害群众切身利益。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期,而易地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做好这项民之所向的民心工程,实现安居与乐业同向同行,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