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工作,如果结对帮扶工作到位了,精准脱贫工作就会做得好!”在一次培训会议上,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近段时间,随着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组织的督查组,走村入户走访了22个乡镇(街道)44个村,440名贫困户和十几个行业部门后所了解到的情况,结合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的一些帮扶典型,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结对帮扶人不仅要帮困难,更重要的是要帮思想、帮教育、让贫困户树立信心,建立理念,我们还可以做很多很多……
入户片段引人深思
杰某:两位老人已脱贫住着危房,带的1个养女远嫁了浙江,一年难得回湘乡一趟,老人想进行危房改造,但是找不到地基,也没有经济能力建房,饮用水来自于山泉水,该户由于没有建房能力,只能无奈地签订“自愿放弃建房的协议”,面对这种现象,我有点想哭。东安村:2017年先后两次发放果树苗给贫困户,其中一位83岁的老奶奶其儿子到处流浪不管不顾,收到的树苗全部浪费,面对这样的人我恨铁不成钢,为风烛残年的老人感到痛惜。陈某家:一个90岁的老奶奶当家,她本人耳朵聋了。儿子、媳妇弱智,其孙子是聋哑人,在聋哑学校读书。其女儿嫁在本地,家庭困难,无能力顾家。家中陈设简陋。因她耳聋听不到我们说什么,从村级扶贫专干得知,他们的收入来自于弱智儿子种两亩田,家中有一个B类低保,这户人家拟定于2019年脱贫。面对这户,我感到不可思议是一个90岁的当家老奶奶。唐某:65岁,平时在附近有一天没一天地做点零活。儿子车祸后痴呆,没有外援支持,列入2018年拟脱贫对象。帮扶责任人去年送了米、油过来,还发了鸡苗。对帮扶人送来的米、油,贫困户是感恩戴德的,作为帮扶责任人,我们的米、油又如何让他们实现“一稳定、两不愁、三保障”?
经典事例教你怎么帮
(一)某村“一帮一”为每位贫困户提供了2000元物资补贴,2017年9月,某单位帮扶人亲自引领帮扶对象到饲料厂、化肥站及村镇淘宝店领取农用物资、家电。在化肥站里,贫困户陈某反叉着双手,来回踱步。面对琳琅满目的各个牌子、各类品种让他一下子犯了难,迟迟未作决定,还不时嘀咕着:“今年已经贴过一批钾肥了,好像还差点尿素,但全拿这个能有好多包,我不得来回跑多次才搬得完回去。”与陈某相处了近2年的帮扶人哪能看不出他的这点小心思,随即说道:“运输的事你不用担心,我开着车过来,你选合适就是。”陈某不好意思的答道:“这化肥味大、又重,你开着私家车过来,哪能麻烦你呢。”“不用考虑这个!”帮扶人既热情又铿锵有力的回答,把帮扶人与贫困户从一番客套的对话中重新拉回了往常宛如朋友般的自然相处,让他没有丝毫回绝的余地,陈某于是便乐呵呵地应承了下来,运送难题也迎刃而解。转头向着老板:“尿素来5包、复合肥来5包......”选完了化肥,两人捋起了袖子,你一袋、我一袋开始往车上装。后备箱、后座都塞满了,看着那原本干净整洁的座椅、毯子上洒落的零碎化肥颗粒、失圆的轮胎、被压瘪的车身、帮扶人汗水模糊了的脸颊,让他沉默了。再环顾下四周,一连串熙熙冉冉、只为拍照留影而来的身影,更让他平添了一份幸福。家、化肥站,办领导细心地帮他数着化肥一共拿回了17袋、2000元的物资齐了,而陈某却清晰地记得帮扶人为他来回运送化肥跑了8次。
(二)化肥站的另一头,贫困户黄某的帮扶人载着他,把一台崭新的液晶电视机送到了他家中。黄某一家是因残致贫户,计划2018年脱贫,家庭构成简单——户主黄某、三儿子和孙子。黄某两父子因多年风湿、股骨头坏死等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平日行动不便,且住所离村委较远,帮扶人便成了他家的常客。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以来,帮扶人为让他能早日脱贫,多方面寻求办法,突出重点,出资、出力,使黄某一家的家庭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2016年4月,单位从紧张的财政经费中划拨4000元,帮助他完成危房改造;2016年10月,帮扶人购买赠送他多件衣服、棉被;2016年12月,帮扶人援引联谊会入户调研,出资3800元为他购置各类家具、生活用品,并协调村里、安排人员为他牵线装电;2017年8月,驻村队员力排众议,根据黄某实际情况,坚持为他申请到了牛、饲料等种养补贴,避免了因村委认为黄某没有劳动力,作废他指标的情况出现;孙子考上了中职院校,2017年秋季开学前夕,为鼓励他努力学习、安心学业,单位研究决定每年资助他1500元生活、学杂费、分两学期发放、750元/每学期。如今,危房改造好了、家具配备全了、产业学业有着落了、杂乱的院落也收拾得特别干净,黄某一家彻底从一贫如洗的境地走了出来,重新树立起了对生活的信心,人也变得格外有精神,越来越有干劲。
(三)饲料厂里,在谭某的帮扶人等了半个多小时后,作为2016年脱贫户的他终于出现了。谭某是村里同龄人中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户,在县上念完了高中,顺利当上了老师,一干就是10年。原先生活过得还算滋润,但几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他赔光了家中所有积蓄,还背负了数额不小的外债,生活一下子紧张了起来。两口子起早摸黑,眼看着欠下的也快还清了,又接连赶上了家里小孩上大学的年龄。一儿一女还挺争气,先后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但沉重的学杂、生活费再次加重了这个刚要迎来转机家庭的经济负担,成了因学致贫户。在帮扶人多次入户走访、耐心座谈后,核实挖出了谭某家的这一致贫“病灶”。把好了脉即要对症下药,帮扶人决定先从减轻学费入手,带领他走出贫困。从积极协调村里、帮其申办“雨露计划”、跟进助学补贴落实到整合资源、每学期捐赠2500元助学金,让谭某一家终于缓了这口气,谭某两口子也更能专注于生产。随后,为让他实现产业脱贫、形成长效机制,帮扶人先后向他推介了葛根种植和蚂蝗养殖等项目,按“三免一包”(免费提供种苗、化肥、饲料、技术指导和包收购)进行指导,时常带领技术人员入户实地讲解。在有效拓宽他的种养思路后,谭某终于找到了符合自身情况、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现在,谭某已彻底摆脱了家庭财政赤字,用上了申办到的扶贫贷款和政府免费提供的种苗、饲料,推平了门前的两亩空地,盖好了一座规模能容纳数十头猪的猪舍,眼看年底的收入那是肯定要上一个新台阶的了。
因户施策是关键
“老百姓争当贫困户,以此为荣,没评上贫困户的就是吃亏上当,评上了的坐享其成,等着政府给他建房子的多。”这是帮扶队长们的普遍反映。这种现象怎么办?帮思想。人都是爱面子的,比如说,有的懒汉,自己不作为,家里一片狼藉,首先就可以帮他打扫房屋庭院,去一次打扫一次,相信多去几次,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同时通过思想上的交流与疏导,让贫困户树立信心,精神面貌将会得到改观。对于孤寡老人,我们怎么做?那就是多帮他们做事,比如代办一些手续,帮老人跑腿办事,家中有实际困难也要尽量去帮助他们。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中沙镇龙山村罗端成儿子十四岁,在镇主步中学读到初二辍学在家一个学期了,每天就躺在床上无所事事。作为帮扶责任人,我们就要帮助他教育他完成学业,为孩子规划人生方向,鼓励他用知识改变命运。社会上有很多贫困户家庭道德教育缺失,孩子不赡养老人,把老人交给政府,兄弟姐妹缺乏亲情的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帮扶的内容,帮扶的方向……
一个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能切实增进帮扶人与贫困户间的党群、干群关系,爱心、耐心、公心更能顺利保障我市帮扶措施的成功实施。结对帮扶工作既要注重全盘规划,更要重视因户施策,帮扶责任人只有用脚勤、用手勤、用真心、用真情才能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更好地演绎出带领贫困户们走上脱贫致富路的精彩故事。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