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农民夜校’开班啦,扶贫先扶志,激发大家的内生动力,看着群众渴望知识的眼神,不由自主讲到晚上十点了……”5月7日深夜,驻村干部康忠芳更新了一条微信朋友圈。(5月21日 甘肃经济日报)
不下乡不知道,基层存在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不接触基层群众不知道,原来需要做的工作还这么多。相信,像是驻村干部康忠芳遇到的这种情况很多人都碰到过。
其实,在很多时候,下派扶贫的干部通过接触农村,接触基层,在扶贫的过程当中,不断触摸基层第一线,通过脚底板上沾泥土。慢慢的能够理解,原来,农村需要补齐的短板不光仅仅是贫困,而且,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长时间的脱离于工业生产产业链条之外,导致这些地区不光是技术缺乏、资金缺乏,而且人才缺乏、知识缺乏。有的工作组到了农村,原本以为不怎么困难的帮扶工作,慢慢的却感觉出来,要让乡村彻底改变其面貌,走上文明、富裕的道路,其实要做的,不仅仅只是下发一些扶贫资金、工具和农资产品而已,很多时候,都需要从精神面貌上去做彻底改变。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扶贫单位通过这种长时间的观察和总结,慢慢的形成的自己的独特一套扶贫之路。有的,是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扶贫”,通过技术培训的方式,让贫困户或者贫困村掌握现代化的产业技术,变成产业工人,从而走向致富道路;有的是“扶贫先扶志”,因为工作组发现,他们所在的乡村不仅是扶贫,而且是甘于贫困、乐于贫困,对于脱贫致富这件事,他们动力不大,甚至于是“倚着门框看热闹”。在这种情况下,扶贫工作组就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通过专家讲座,通过不断地走街串户进行相关方面的科普教育,让这些扶贫村或者贫困户首先改变观念,走上勤劳致富这条路。
扶贫的现象千千万,同时,扶贫工作的方式也同样是千千万。通过这种脚踏实地的“探索农村”“摸索基层”,让大量的党员干部下沉到生产和生活第一线,这是很宝贵的个人经历,既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厚度,同时更重要的是,让身为党员干部的理论基础得到的实践性的夯实。从理论联系实际这个角度上来说,从扶贫工作上培养一批干部、“走”出一批干部,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的。所以,扶贫工作不仅仅是对贫困现象的攻坚战,而且,还是锻炼和培养干部的绝好舞台。这对于群众和党员干部来说,不啻为一种双赢。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北川县安昌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