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搭载式”扶贫是摆脱贫困的良方

[ 作者:刘厚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18 录入:吴玲香 ]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区,去年食用菌产业带动全县5000农户1.9万人实现脱贫目标,其中精准贫困户4000户1.52万人。安龙县负责同志说,这里气候适宜,食用菌种植技术要求不算太高。政府补贴两块五毛钱,它起一个杠杆作用,既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也能解决贫困户没有资金的难题。(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17日)

在过去,给点小钱、做点小工,以此快速增加贫困户收入的“输血式”扶贫之举,的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实际上,这样的扶贫效果“弱不禁风”,随时可能出现返贫。贫困群众致贫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要解决群众不知道怎么脱贫、干部不知道怎么帮扶的问题,还得依靠产业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是实现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之举,是保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载体和坚实基础。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冲刺决胜阶段。如何让国家的扶贫好政策、产业扶持资金发挥最大作用,成为困扰扶贫干部的难题。不少贫困群众既想贷款来发展点什么,以便早点脱贫,又怕选不准项目,亏本赔钱。而把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捆绑”在一起的“搭载式”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一种形式,是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良方。

2017年初,在外打工多年的裴心国听说家里发展食用菌种植,想回来看看但心里又没底:没钱没技术,能不能干成?但最终,裴心国通过发展食用菌种植,实现了脱贫。“一个大棚能上1.6万根菌棒,4块钱一棒从公司买,政府出2.5元。收菇后,公司扣除1.5元的成本,剩下的是纯利润,额外开支也就是水电费。”政府补贴的两块五毛钱,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最终坚定了裴心国的信心。

企业想发展壮大,贫困户想脱贫。产业扶贫“搭载”企业发展,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形成生产、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企业和贫困户的“捆绑”,让缺少技术、不懂市场的贫困群众跟着企业踏踏实实劳动,伴随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脱贫致富。这种“搭载式”扶贫,把贫困群众的风险降到最低,让贫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是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好办法。

依靠产业扶贫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给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干部要深刻认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统筹好产业扶贫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产业扶贫制度,探索更多“搭载式”扶贫方式,让贫困群众的生活彻底改变、穷根彻底拔除,保障真脱贫、不返贫,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安县桐梓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