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国农业新闻网刊载了一则《怪!扶贫资金趴账上 扶贫干部却赊10万搞扶贫》的新闻,文章点出的不少扶贫干部“有苦说不出,有钱够不着”的窘态与“扶贫干部负债,扶贫资金趴账”的怪象引人深思。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脱贫攻坚是一场不得不打的硬仗,这场硬仗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离不开“弹药”的充足与后勤的保障。可有的地方,往往扶贫干部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么因资金审批程序的繁琐复杂而搁置,要么因地方“土政策”的制约而作罢,一腔抱负无从起步,满身武艺无处施展。种种制约让有的扶贫干部打了退堂鼓,还有的想干实事、能干成事的好干部仍硬着头皮“要钱”,厚着脸皮“赊账”,铆足胆子“担保”,却往往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负债累累,陷入贫困,变成“负翁”。对上任务没完成,对下群众不理解,于公工作没干好,于私自己反被套,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扶贫干部寒了心。
归根结底,这些怪象的出现往往就是地方扶贫工作作风不实,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常抓、狠抓作风建设不懈怠。要下深功夫,花大力气切实整治空喊口号走过场、装模作样假把式的摆拍行为,把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干部晋升、提拔考核当中去。此外,还要加大力气排查清理不合实际、制约经济发展的“土政策”与繁琐程序,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可通过加强资金批后监管的方式减少相关条条框框,加快资金审批进度,不耽误扶贫工作开展的大好时机,不错过经济起步的每一班列车。
二是科学、合理搭配使用人才。扶贫干部是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扶贫干部出身基层,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与较好的群众基础,但往往因基层的贫困不敢放手去做,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讲就叫做“被贫穷限制了想象”;而有的扶贫干部来自上级部门,有部门的支持,有更多争取资金的渠道,跑起部门来更得心应手,但却因基层工作经验不丰富而无从下手。基层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把这样的干部合理搭配起来,齐抓共干,既避免了因资金短缺造成的工作开展不顺,又避免了因基层群众薄弱带来的措施落实不力。三是解决好扶贫干部的后顾之忧。对在一线扶贫的干部遇到的问题,各地要积极解决、妥善解决,让他们劳有所得、干有所成、安心工作、专心扶贫、扎根基层、敢挑大担。各地可通过互联网媒介的形式,成立经验交流工作群等,让扶贫干部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随时交流,遇到不合理及时申诉;也可由上一级部门不定期组织交流,有困难说困难,有问题摆问题,有经验教经验,有教训共同学。对扶贫干部不能只下任务、不顾实际,只看结果、不管过程,要认真倾听扶贫干部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因为他们遇到的问题就是群众遇到的问题,他们翻不过的山就是群众翻不过的山,他们跨不过的坎就是群众跨不过的坎。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只有解决了扶贫干部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让更多有才干、有办法的人才大胆的加入到扶贫的行列中来,只有多关心关爱扶贫干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在基层工作中干出实绩。
(作者单位:四川省蒲江县国土资源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