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以严厉的法纪问责“揩扶贫油”者

[ 作者:蜀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04 录入:吴玲香 ]

甘肃省折达公路是一条投资近16亿,专门修建的扶贫公路。这条公路经过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当地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群众出门只能爬山或者坐渡船。拖延半年的整修工程,刷了刷漆就草草收场;整改不到位的情况,反映到甘肃省公路局、交通厅,结果却都是“此路不通”;花十多亿元资金修建的扶贫路,就这样成为了一条危险丛生的问题路。(04月02日 人民日报客户端综合)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建好农村“四好路”作出了系列的指示,而甘投资10多亿元的肃省折达公路,则在“黑心”的施工方手中、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中建成了“伤心路”,如何保证扶贫路建成暖心路,唯有党规纪法作保障。

扶贫项目岂能擦油。折达公路建设,是当地群众脱贫奔康的致富路,但却在偷工减料中变成了伤心路。其原因是个别施工业主把扶贫项目当成了自己的发财项目,以各种手段中标扶贫项目,通过偷工减料来降低建筑成本,确保企业自身的利润,让扶贫项目成为了“豆腐渣”工程,并以各种烟幕弹来蔽验收组和群众的视线,然而最终未能逃脱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在实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中,各级监督机关开展了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专项治理,查处了一批“微腐败”问题,确保了脱贫攻坚的有序推进。但是个别施工业主心存侥幸、监管总部失职渎职,致使扶贫项目领域腐败问题难以根治。因而党委、纪监委要协调公安和司法部门的力量,向其施工方、监管部门依规依纪依法追责,警示党员干部“扶贫油”不能擦。

脱贫攻坚不容失职渎职。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能否取得成效,是关脱贫攻坚的成效。因而扶贫干部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抓落实的要求,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中,把扶贫政策原汁原味落地中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成效。然而甘肃省扶贫、交通、公路建设等主管部门,只注重扶贫项目的落地,而对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建设缺乏跟踪管理的恒心,致使扶贫路偷工减料,成为半拉子工程。面对上级部门的整改方案,不在抓落实上做文章,而是相互扯皮推责,只在整改报告上下功夫,以应付上级的问责。应让监管部门失职渎职行为止于严肃问责。

扶贫路何时建成暖民心,烤问着当地的政风和党员干部的作风。折达扶贫公路何时变通途,当地党政部门应协调纪监委和政法部门的力量,彻底查清折达公路建设的真相,依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监管部门和施工方的责任,以回应新闻媒体、社会群众的关切。并结合扶贫工作作风转变年的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批示,动真碰硬地转变干部作风,以清新的政风促进干部担起扶贫的责任,并严格按照上级整改方案,迅速启动维修工作,尽快把扶贫路建成为群众的致富路,重塑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形象。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折达扶贫路建设已向扶贫干部敲响了警钟,警示各级扶贫干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好农村“四好路”的要求,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监管,各级纪监委也要把持贫项目纳入监督执纪问责的范围,以铁的纪律和制度,保障扶贫项目资金的安全落地,增强对群众持续增收起到撬动作用,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这块“硬骨头”,以一流的干部作风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地址:盐亭县金鸡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