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5年里,累计减贫6800多万人,消除绝对贫困人口2/3以上,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对于今年的脱贫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精准脱贫力度,2018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新华网 3月15日)
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实现问题,它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具有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进展。在脱贫攻坚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提出再减贫1000万!“您”准备好了吗?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再减贫1000万”目标中,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搬迁、因病返贫成为三大“硬骨头”。诚然,随着几年来脱贫工作的日渐深入,现在剩下的贫困人口,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叠加,致贫原因各不相同,以往“一招管用”的办法已难奏效。那么首先摆在地方政府和扶贫干部面前的是,如何分类扶持,下更大力气,打攻坚战?又特别是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如何加强监测监控,对发现工作不到位或有可能完不成任务如何采取措施,确保脱贫不留“死角”?
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当然,易地搬迁不失为解决问题办法之一。可问题是,搬迁并非一“搬”了之。正如刘永富所言:“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搬迁以后,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如果没有后续产业,换个地方不代表脱贫,只有换了地方,而且配有了产业,通过自己的劳动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叫脱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实则需要易地扶贫搬迁同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紧密结合在一起,需要地方政府和贫困户共同努力。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是对因病致贫的真实写照。因病致贫,也成为脱贫攻坚一大障碍。不能再让一场病就把一个家给掏空了,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健康扶贫正当其时。健康就是生产力。为此,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制度之力为贫困群众托底,补上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短板,用健康扶贫根治“因病致贫”,给因病致贫者“卸包袱”,让贫困户群众拥有健康的身体,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再减贫1000万!是压力亦是动力。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时间紧、任务重,向贫困发起总攻,“您”真的准备好了吗?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