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扶智”,就是国家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信息流通渠道拓展等方面,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以开拓致富门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如何做到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脱贫攻坚到了啃骨头、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恐怕更多面对的是这样的贫困户、贫困人,他们不仅是物质的贫困,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贫困、思想的贫困、志气的贫困、动力的贫困。他们是双重贫困,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
人穷志愈坚,致富路更宽。“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倘若缺乏主动脱贫之志气,再扶,有时也白搭。有的农民一拿到政府发放的种子肥料等现金补助,就先去吃喝玩乐。由此可见,扶贫不“扶志”是不行的。只有加强教育、引导,让农民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而非国家“要我脱贫”的被动督促,才会“人穷志不穷”地发奋脱贫!
“扶贫必须扶智,要让老百姓懂得‘既要苦干,更要巧干’的道理。让脱贫人口能够“站起来”而且要能够“走得远”,改变“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局面,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重视贫困家庭人口优生优育问题,避免因智力、先天疾病等因素导致的贫困。要重视人口素质问题,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促进教育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发挥义务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加强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协作计划,促进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
在“精准扶贫”中,治本之策是要“扶智”,以实现“精神脱贫”。 不可否认,大量的扶贫物资确实帮助贫困群体解了燃眉之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会制约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进取意识,弱势群体中“坐等靠”的惰性思想日趋严重。只富“口袋”不富“脑袋”的扶贫方式,其效果仅是过眼云烟,山村返贫现象顺理成章。《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注重技能提升,让扶贫对象能够自食其力,才能让贫困群体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由此可见,扶贫的长久之计理当是“输血”、 “造血”并驾齐驱,提供资金帮扶的同时,更应加强教育指导,给予技术支持,增强贫困人员的就业能力,让他们过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追逐“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征程中,我们必须铭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在中华民族追梦的道路上,贫困群体不能落下。这也为当下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重在扶“本”、“本”“末”兼顾,要注重“扶智”、看重“精神”、侧重“造血”,以真正创新扶贫理念和方式。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添砖加瓦。
(作者地址:四川梓潼)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