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打造农业产业体系凿开脱贫“冰面”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18 录入:吴玲香 ]

春节来临,贵州普定县大地跃动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脉动,打造10万亩韭黄产业带、种植10万亩茶产业、发展好18万亩经果林……一个个产业规划和上马,让这里充满发展的激情。(贵州日报 2月13日)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无疑这个“支点”相当重要;如何凿开冰面?那就先用锤子集中敲打一个点。这个“点”则是集中的用力点。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把农业结构调整和贫困户增收致富有机结合;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三权”促“三变”,打造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着实值得一赞。脱贫攻坚,正是需要借助改革之手,找到新的突破口。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通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这是贫困地区客观、现实、必然的选择。

“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变则通,通则存,存则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如果说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深度、政策精度,那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群众对产业调整和脱贫攻坚满意度,打赢产业扶贫硬,则凸显着发展温度、民生厚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纵观近年来的扶贫工作成效,给钱给粮,都不如发展扶贫产业实在。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发展扶贫产业,好比是让贫困群众学会“钓鱼”,源源而来的“鱼”才是他们稳定过上好日子的依靠。而这些产业也将为脱贫的群众提供持续稳定的增收来源。真正做到“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惠及民生。”

当然,话又说回来,产业扶贫更得因地制宜。首先,得根据特色选产业,紧扣资源优势,做足特色文章,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强”;其次,根据市场选产业。坚持市场引导,注重研究市场,避免发展产业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再者,得发展绿色产业。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最后,还得发挥地区自然环境优势、文化底蕴、民俗特色等,对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打造特色优势品牌。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善群众生活,增进群众福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相信,只要做好政策性支持、产业化投入、农民积极参与等方面衔接,定能凿开脱贫“冰面”。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