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贫困户”乱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基层干部表示,农村极少数群众眼红扶贫政策红利,利用各种手段“争当贫困户”:有的“哭穷”“晒穷”要票子,有的“分房”“分户”要房子,有的缠访闹访要政策,有的甚至故意不赡养老人、遗弃老人……这些乱象不但阻碍了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更冲击着社会公序良俗。(1月17日 半月谈)
国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扶贫帮困工作,帮助扶持贫困地区,从贫困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出发,做了大量尝试和探索,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地区差别和社会差别,走共同富裕道路。采取多种形式如对口帮扶,重点扶持,结对子,优先照顾弱势群体,合作互助等,应该说是深入人心,令人欣喜的,给社会带来正能量。可是,扶贫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亟待政府反思的。
多年来,由于政府的扶贫政府的过分粗放,基层领导者工作不“接地气”,有的甚至“扶贫唯亲”、“扶贫唯友”,让一些本来不具备资格的人:如村里那些游手好闲的“逛三”、无所事事的“混混”、好吃懒做的“二流子”、整天沉湎麻将桌上“麻友”、“赌徒”等懒散农户进入扶贫名单,而把那些因天灾人祸或大病致贫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排除于“扶贫”门外,这无疑是给村民添堵,给党的扶贫政策抹黑,让政府的形象大大减分。
笔者曾在几个学生的作文看到这样一句话: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贫困户。爸爸说,评上贫困户,政府安排修房子,种地,收粮食,有时还送钱,送衣服。我们每天劳动,还真不如当贫困户。听大人们说:当贫困户可幸福了,到县医院看病,有贫困户优先,贫困户先看病,后支钱,贫困户报销窗口。……
我也曾听过一个故事:一位企业家到西部考察,看到了一户穷苦农民家吃饭连双筷子都没有,于是他便想帮助这户人家。可是当他在这家房前屋后转了一圈,看到屋后有一个大竹林,心想:有这么多竹子,为何不自己动手做些筷子呢?这人实在太懒了,帮助这样的懒鬼又有什么何意义呢?因此,企业家一点东西也没留下就走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扶贫要先扶志。”
所谓扶志,就是扶精神,扶志气,让群众树立脱贫的信心,看到致富的希望。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于贫困山区来讲,这点精神,就是要克服“等、要、靠”的依赖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雄心壮志,这也是我们扶贫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工作。如西部某贫困村,镇里免费给贫困户提供核桃苗、蔬菜种子,但村民对这种所谓的到户扶贫并不买账,树苗、种子拿回家,大多扔在一旁。一些人本已脱贫致富了,一年收入十几万,可只需八十元一块的草帘子也在盼望政府免费换,并说“要是政府年年扶持就好了。”还有一些人“不愿发展产业,连生活总是指望政府救济、补贴,时不时跑到乡政府要钱,不给就不走。”这些人扶贫倒扶出“病”——贪心病,依赖病。同时,扶贫重在扶智。政府要用科技扶贫,用智力致富——重视开展乡、村的农技夜校,充分利用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不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让科技下乡接地气,帮助贫困户在科技生产上排忧解难。在此基础上才扶持钱物,这样“输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增强“造血”功能,更好地扶“智”。
总之,为了达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政府对扶贫对象更要“阳光操作”,根除“扶贫唯亲”、“扶贫唯友”的腐败现象,扶植那些真正因天灾人祸或大病致贫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政府可以通过配强班子“领路”、领导办点“示范”、加大投入“输血”、培育产业“造血”等方法,大力推动扶贫工作从“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从精神上鼓励他们,方式上启发他们,方法上带动他们,从而激发他们斗志,奋发图强,进行自我脱贫致富。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