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土地可以再种30年”是一颗定心丸

[ 作者:田小典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6 录入:吴玲香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提法应如何解读?“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意义何在?如何唤醒农村沉睡资产?本报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人民日报》11月3日)

对于广大农民来讲,聆听党的十九大报告,最兴奋的莫过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很多农民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后,便将这一消息奔走相告,纷纷传颂“土地可以再种30年”这样的好政策。农民的愿望是如此朴素而真实:那就是守着一份土地,拥有一份踏实,无论身在何处,都知道家里还有自己的“退路”。这就是“土地可以再种30年”的奇妙之处,让广大农民在内心深处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对土地的感情,可能只有老农心里最清楚。在城市开发者眼里,土地上可以建房子,盖高楼大厦,一亩土地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被划分成为了三六九等,可能在土地拍卖市场意味着价值几百万、几千万、几亿元人民币。然而,在老农的眼里,土地只有“肥瘦”之分,贫瘠的土地上布满石块,不好种粮食,收成不好;黑沙土上,却可以带来极好的收成,秋收时节,可以装满家里的粮仓,让一家人不饿肚子,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也可以从土地里刨出来。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人对土地的最质朴的感情。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一些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来到城市谋得一份工作,开启了城市人的逐梦之旅。有的人在城市扎下根,而有更多的人,在为城市付出之后,却面临着年老归乡的命运。这就是“土地可以再种30年”对农民的深层次意义。无论身在何处,都有一块土地可以给予基本保障,都能够用心体悟新时代追逐生活的那一份美好。

如今的农业生产,已经从个体分散经营向土地集中流转过渡,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了农村发展的弄潮儿,站在了探索新型农业的最前端。而他们的农业创新与创业之旅,也需要一颗定心丸,土地可以继续租借多久,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确切答案。有了“土地可以再种30年”这一颗定心丸,在长期稳定的土地政策背景下,将能够更大程度激发农村各种新的可能。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