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企业家参与让脱贫攻坚更有希望

[ 作者:彭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3 录入:吴玲香 ]

据新华网报道,有这么一位企业家,他给贵州安顺市的贫困村秀水村投了3.77亿帮扶整村脱贫,承诺不要一分钱回报,所建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交由村民所有;由他领头捐出500万,跟安顺市的民营企业家们一同成立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基金,资助贫困学子求学。这位企业家就是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

企业家除了要有致富思源的觉悟和先富帮后富的初心,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方改变贫困面貌的同时,扶贫企业自身也会发现机遇,使企业发展得更好。王伟引起我们关注,不是因为他在企业经营上的成功,尽管他也是个引人入胜的传奇人物,而是他对“扶贫”这件事异于常人的兴趣、近乎着迷的认真和不遗余力的投入。

有这么一种说法,企业家把财富看成自己的是灾难,看成子女的也是灾难。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企业家把他的财富用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整个国家的发展,不失为一种化解灾难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体现企业家财富的社会价值。作为企业家不应该只满足于把自己的进取心、能力和创造力只用于赚钱,而应该渴望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赚多多的钱的,帮多多的人,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简单投钱搞基础建设不足以让老百姓脱贫,年年送钱送物、村民年年仍穷的“输血式”帮扶不能实现同步小康。只有让贫困群众有一个长久的稳定或有保障的收入才能从根本脱贫和实现同步小康。也就是说,要变“输血”为“造血”。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恰恰可以弥补扶贫中产业、就业帮扶这个关键环节。基础设施建设是扶贫的基础,建好之后,农民脱贫最终需要市场化产业支撑。有的企业家指出,“有些地方政府一厢情愿或吃力勉强地做产业,花很多钱给贫困户建各种鸡羊牛圈或一窝蜂种水果等经济作物,最后却因为产品找不到市场,卖不出价钱,鸡羊牛圈渐渐形同废墟,水果烂掉也不在少数”。倘若某些企业家所说属实,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政府做好政府的事情,企业做好企业的事情,岂不更好?政府做好服务、建好基础设施,企业充分发挥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判断,谋划好“订单”,有针对性地给贫困群众“下单”?让擅长者做擅长的事情,往往会事半功倍。

企业家参与扶贫是一种社会担当,也是发挥所长,扶贫事业中,有他们的参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更能有效管用。各地基层党委、政府,应在引导企业家参与扶贫上下功夫,从点到面地发展见效快的扶贫方式,让贫困群众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后,可保持持续性收入。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