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吐槽:扶贫工作中,各类登记表、调查表、明细表、记录表雪片般飞来,“5+2”“白加黑”都难招架,最多时一天就填了48份。相关部门对表格的要求也是一变再变,自己干了不少“回头工”,实际效果还不好。这样的结果,恐怕与考核初衷是相悖的。(《中国纪检监察报》9月27日)
党的“十八大”召开,转眼5年就过去了,扶贫工作一路行来,可谓五味杂陈,在普遍取得优异成果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协调的音符。一段时间以来,什么“数字脱贫”“资料脱贫”等不时见诸媒体。之前就有媒体报道,某县半年的时间,主要工作就是填表,各类登记表、调查表、信息采集表、帮扶卡、扶贫手册、整改台账……为打印资料,村干部用坏了3台打印机。这样的现象应该不是“个案”。干部累着了,群众没实惠,这种以资料为主的扶贫方式,想让百姓没意见很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不全怪“下面”,因为“上面”的检查往往就是冲着“资料”来的。不仅仅是脱贫的问题,其他一些工作早年就有不少的感慨。某单位领导在交叉检查时别的收获没有,但学到了一点,就是“资料一定要弄得多,弄得规范”,遂以此要求下属们,以后迎检的主要精力要花在“资料”上。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更为滑稽的是,某处在检查“反形式主义”成果时,主要是看为反形式主义开了几次动员会,大家写了多少心得体会,资料装订是否规范等。试想,脱贫攻坚如果都这样“玩把戏”,还谈什么“真脱贫”!
当然,为了体现脱贫攻坚的成效,该填写的资料还是不可少的。为此,川南某贫困县就在充分调研、论证后,提出资料“删繁就简”的方案,统一印制一户一册的《贫困户入户资料》,将“精准帮扶手册”“脱贫成果”“收支台账”融为一体。打开这本“资料”,脱贫攻坚的一切工作、成果以及该户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这样的“资料”,帮扶干部们省去了大量的“填写”时间,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实在的帮扶之中,更补齐了贫困户保存资料难的“短板”,为“真脱贫”作了良好的铺垫。
须知,党中央在“扶贫”的前面加上“精准”二字,是饱含深意的。如果不在“精准”上下功夫,反正把相关的资金下拨了,各类资料表册弄齐了就算“脱贫”,那整个脱贫攻坚就会沦为“镜花水月”。不深入接触老百姓,那些假、大、空的口号、标语和资料都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这“精准”二字更不可小觑。扶贫干部当从繁冗的资料填写中走出来,轻装上阵,多到田间地头走走,多与百姓诉诉衷肠。只要感情融洽了,帮扶效果肯定就明显。
的确,一些基层干部面对百姓的质疑而无所适从,因为他自身就少有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精准”就是些资料表册而已。整日沉陷于各类资料表册之中,非但对脱贫攻坚于事无补,反倒会弄得精神萎靡,失去斗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那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表册资料,就“删去”吧。因地制宜,领异标新,走出“资料表册”的窠臼,勇当“扶贫”工作的先锋,才会有新招、奇招、妙招,才会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让脱贫攻坚深入人心。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