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工资2000元,守家带地一年挣2万多元,今年脱贫大有希望!”9月12日上午8时,河北省魏县沙口集乡刘屯村贫困户李珍珍,像往常一样准时赶到村里箱包厂上班。上有老下有小,离不开家又找不到脱贫门路,李珍珍过去的日子十分紧巴。今年5月,村里建起扶贫微工厂后,几十个像她一样的留守妇女告别了串闲门、唠闲嗑的生活,成了“上班族”。(《河北日报》9月15日)
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河北省魏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口超百万,贫困村、贫困人口数量均居河北省前列,脱贫任务十分艰巨。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当地脱贫攻坚举措的别具一格,那就是发挥脱贫“微工厂”的大作用。
脱贫摘帽是一根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对症下药。对于河北魏县来讲,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30万,而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半劳力”群体,她们有时间有精力,但是却缺技能缺信息,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法施展自己。魏县结合县域经济状况和劳动力群体特点,设立扶贫“微工厂”,以此来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和留守妇女,从而实现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可以说,魏县扶贫“微工厂”的举措是精准扶贫、发挥绣花功夫的生动案例。
扶贫“微工厂”各具特色,必须“因地制宜”。当前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工业用地紧张、劳动力成本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贫困地区转移,而贫困地区劳动力充足,正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魏县根据各个村落的不同条件,采用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的原则,因村制宜建设扶贫“微工厂”。
“微工厂”没有那么高大上,不是高端产业,但是却在贫困地区拥有生存土壤,可以把废弃的乡村小学“变废为宝”,建成扶贫“微工厂”,让周围的贫困户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也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而“微工厂”则利用政策优势获得补贴,降低运行成本。当地对入驻企业提出要求,优先安排贫困对象,占用工总数的30%以上,并且每吸纳一个贫困人口就业,每年给予补贴500元,贫困群众购买加工设备最高享受100%补贴。可以说,通过一系列举措,小小的“微工厂”发挥了大作用,让扶贫资金发挥了最大效能,让贫困群众能够通过劳动顺利实现致富增收。
(作者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