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遏制扶贫蝇贪别待化蛾时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04 录入:实习编辑 ]

据统计,今年7月3日以来,江西全省追究扶贫领域“两个责任”落实不力案件58件,处理117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人。(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8月1日)

正所谓,亡羊而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与其在事故发生之后再采取措施来弥补,不如在其之前就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防范。针对《脱贫攻坚督察工作中发现的值得重视共性问题》,而开展大起底、大排查。重点从帮扶工作作风漂浮、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推进脱贫攻坚不力等三个方面,以既拉长耳朵、瞪大眼睛,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搞数字脱贫问题,又严肃查处基层干部优亲厚友、雁过拔毛、强占掠夺等行为遏制“蝇贪”,着实值得一赞。

深谙蚕生长发育过程的人都知道,蚕,它的一个世代须经过卵、幼虫、蛹、蛾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在正常的饲育情况下,幼虫期从孵化吃桑叶到吐丝作茧,需要大约一月;吐丝结茧约需3天;再经1至2天化蛹;蛹期经过10到15天就化成蛾,蛾也就是成虫。回到遏制扶贫“蝇贪”,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待其化“蛾”,已是对扶贫资金的蚕食“铁板钉钉”,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就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被起底揪出,也终归得不偿失,对公信力的一次戳伤。

扶贫资金是指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其宗旨是“扶贫”,是“雪中送碳”而不是“锦上添花”。是把每一分钱用到真正贫困群众家庭。然而,近年来,因为惠农资金多,扶贫领域中雁过拔毛、优亲厚友、违规承包经营农村土地中饱私囊、农机购置补贴虚报冒领等,已然成为群众感受最深的“切肤之痛”。“剜掉”贪腐肌瘤迫在眉睫,治理“蝇贪”更是刻不容缓。当然,遏制扶贫“蝇贪”别待化“蛾”时。

问题是发展的指向灯。扶贫效果好不好,资金使用到不到位,不能光看各种数字和表格,关键是看人民群众满不满意。诚然,扶贫资金成为基层腐败的一个“点”,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比如,扶贫资金往往有多个来源,管理部门多,使用范围广,加之公开透明不到位,位于基层不易受外界关注,以至于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说白了,还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强有力的追责,没有形成震慑效应,让扶贫资金的流向,游离于纪检监督及审计之外,失去了内外监控机制。

管住一个人的心很难,但管理好一笔资金的去向并非很难。说一千道一万,要让扶贫“蝇贪”不化“蛾”,关键要完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得公开透明国家各项惠民、便民政策,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制度,保证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得加大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和检查力度,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得引入第三方监督,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得把扶贫对象作为扶贫资金监督使用关键点,真正达到“谁用谁说好”。让扶贫资金成为一条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能乱碰的“高压线”。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相信,只要上下齐心、拿出真功夫、实施精细化管理,谁打扶贫资金歪主意就查谁,定能为扶贫资金“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