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贫困户在危房改造过程中,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建造起一层毛坯结构,却无力承担后续的装修费用。但由于扶贫干部怕麻烦,完成了资金使用考核程序后就不再对此关心过问,导致部分贫困户的新房成了摆设,无法入住。(7月1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近年来,为确保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扶贫形势逼人,从中央到地方都牟足了劲攻坚克难,各级党员干部也是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确保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不容置疑,在过去的一年,扶贫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有的扶贫项目落实上,却出现了扶贫“烂尾”工程,一些干部只注重表面完成工作,而不管最后实际效果。例如,帮助贫困户改造危房只顾毛坯建设,由于扶贫干部怕麻烦,完成了资金使用考核程序后就不再对此关心过问,导致部分贫困户的新房成了摆设,无法入住。如此扶贫“烂尾”工程,未使群众获得最大利益,满意率较低,群众怨声载道。
俗话说,扶贫效果如何,群众说了算。实施扶贫项目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措施,改变一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但如果扶贫仅仅成为了扶贫干部的工作任务,只管点到为止,成为了“烂尾工程”,试问,群众的生活状况没有改变,这样的扶贫又有什么意义呢?脱贫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不断坚持的过程。事实上,也只有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动力,确保脱贫效果经得起时间检验,才算真正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一直以来,有些地区年年扶贫却也年年贫困,根源在于贫工作没有真正做到位,存在“将就”心态,该后续跟进的不跟进,该常态化帮扶的不帮扶,路修了一半就凑合着,结果是下一年又开始新一轮的扶贫,如此循环,年年扶贫年年贫困,次次止痒次次痒。扶贫是一项民生工程,要扶贫就要一步到位,不要将将就就和稀泥,让扶贫工程成为“烂尾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脱贫致富非一时之功。扶贫工作是拒绝喊口号、搞形式,一阵风式的简单给钱给物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开展扶贫,就是要带着责任和感情,沉下身子,静下心来,摒弃“将就”心态,帮扶到户,措施到人,真正斩断穷根,这才是长远地、稳定地扶贫、脱贫的精准之道。同时,笔者也想提醒那些至今还存有扶贫“一阵风”,交差了事、将就心态的领导干部,小心为好!
(作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新桥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