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从“蒜你狠、蒜你贱”看精准扶贫

[ 作者:张怀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4 录入:吴玲香 ]

据报载,近一时期,市场上大蒜价格从前阶段每市斤达14余元的“蒜你狠”,到现在的每市斤仅2元左右的“蒜你贱”,仅几个月时间,其价格犹如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而其主要副产品蒜薹更是无人问津,而且人工费更比菜价高,所以只好将其当做垃圾被随意丢弃在田间、路边。这种大起大落的价格暴涨暴跌的窘境,农户“赔了时间又搭钱”着实是“谷贱伤农、菜贱伤心”。近年来,诸如玉米、辣椒、大白菜等等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甚至是赔钱的类似现象不断出现并屡见报端,不禁让人从“蒜你狠”到“蒜你贱”中受到启示,并引发对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及有效实施精准扶贫的思考。

为何此种类似的尴尬局面屡见不鲜?究其根源,笔者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

一是种植结构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不了解掌握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相对闭塞,市场哪种农产品过剩?缺什么少什么?需要种什么?种多少合适?对这些种植业行情和信息,农户可谓是一无所知。本来市场上某种农产品已经供大于求,可农户仍继续或盲目扩大面积种植,最后,造成农产品积压找不到“婆家”。而供不应求的农产品却无人种植,使市场上个别农产品短缺。当一些农户了解情况后又一哄而上,而原本较为畅销的又出现无人种植的现象,形成了“畅销-盲目种植-滞销-无人种植”的恶性循环,价格也随之起伏不定。因此,由于市场信息的不畅和种植结构的不匹配,造成人家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说哪个畅销就种植哪个,农户心中没谱。致使其盲目跟风种植,或凭感觉、靠运气。一旦“歪打正着”,农户这一年就赚着了。否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是政府指导与精准扶贫不对称。由于缺乏政府部门对市场的全局性调节和正确的产业种植指导方向,导致种植结构失衡,此多彼少,此稀彼剩的现象普遍存在。个别政府部门在精准扶贫中对农户的精确种植指导不到位,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对市场做好综合分析,使农产品种植随意性、盲目性。种植种类忽多忽少,价格忽高忽低。

三是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不对称。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方面,农户基本都是“单兵作战”,自产自销,缺少专业协会、合作社的集中指导、集约管理、集体经营、集团销售。致使农户种植不成规模时,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形成规模种植却又因销路不畅,丰产难增收,脱贫仍在梦中徘徊。

针对这种种植结构不尽合理,精准扶贫措施不到位现象,应采取切实措施,避免农产品暴涨暴跌现象的发生。

首先,建立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机制。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既要因地制宜地对适应本地产品种植前做好信息收集、产量评估、销售预测。同时,对外部市场的农产品销售情况做好综合研判,以及流通环节做好汇总、分析,在农户能见得到听得见的现有媒体上及时发布,实现信息共享,让农户时时全面、快速、准确了解掌握农产品产销信息,随时调整种植结构,使农产品种植贴近市场,且更加适销对路。

其次,建立农产品产销联合经营机制。政府部门应发挥协调作用,充分利用农业产品协会、农业合作社的优势,解决规模种植与市场化问题,让农产品种植从无序化到有序化,合理调整种植种类和面积,避免因信息不通畅而造成的盲目种植和过度扩种。应加强市场引导,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使农户实现丰产丰收增产增收。并从源头抓起,对农产品种、养、加、销实行一体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通过电商平台、“互联网+”扩大农产品外销,让农产品保值增值,以此带动产业发展。

第三,建立农产品贮藏调节机制。以政府为主建立农产品种植调节机制,在种植种类、面积上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产品销售上,要建立购、储、加一条线,产、供、销一条龙的种植、销售模式。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市场调节,弥补市场农产品盈亏。当市场过剩时,政府部门可随行就市暂时收购或代为储藏或深加工进行外卖,当某种农产品出现缺口时,可以“开仓放粮”以丰补欠,让农产品市场永远处于供应充足的且基本饱和状态,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涨大落现象的发生,让农户种植心有底、销售不发愁。

第四,建立农产品精准扶贫机制。“民以食为天”。农户依靠土地生存,以种粮为本,以种菜为生。所以,在精准扶贫上,挖根源、抓根本、找信息。在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上下功夫,在传统农产品种植的基础上,引进既高产丰收又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走开发集中连片、集约化经营的新型农业之路,变农产品滞销为畅销,畅销为旺销。同时,要加强对农户进行风险意识教育、传导,增加对外了解、沟通,时时掌握农产品市场的动向,及时为农户“通风报信”,实现信息精准、传送及时,使靶向扶贫达到既“精”又“准”更接地气,精准扶贫才能使贫困群众现实精准脱贫。

(作者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