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3日出席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并讲话。他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人民网7月4日)
扶贫资金是指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扶贫资金,既是贫困地区人民的“保命钱”,也是精准扶贫的“助推剂”。 扶贫政策与资金的“最后一公里”能否顺利抵达?如何确保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这不仅仅事关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着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为此,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强占掠夺问题,对胆敢向扶贫资金财物“动奶酪”的严惩不贷值得一赞。
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纵观近年来频发的扶贫腐败案,什么雁过拔毛,见缝插针,层层截留;什么无中生有,虚列户头,套取资金;什么借鸡下蛋,隐瞒实情,账外私分;什么权力寻租,猫鼠一窝,上下其手等等如是,让原本是“雪中送炭”的扶贫进而衍生为个别人的“锦上添花”。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望”不到位。没有如“望诊”一样,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也就是没有对扶贫资金的管理从到位、使用、监督、审计、反馈等进行有效的跟踪。以至于从最先的“病灶”判断不准,继而形成连锁反应,让扶贫资金没有“好钢用在刀刃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在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中,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简单而言,之所以扶贫资金的“缺口”被屡屡打开,是监督部门失去了必要的“先知先觉”和防范于未然的警醒,懒政心作怪下的不闻不问。试想,谁贫困谁富裕这样的“病因”都未能掌握;一个贫困村里有没有产业,贫困户会不会经营,如何帮扶脱贫,这在帮扶干部心里应该是再清楚不过的。只要稍加认真去实地调研,挽起裤腿去找、去看、去比对。那么,贫困户病因未尝不是不能知晓。看来,扶贫资金上出先“纰漏”,大多问题还是出在“人到心未到”上。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问”是扶贫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基层关键。因此,要定期梳理汇总信访举报问题,建立问题线索移送查处机制,问题突出、反映集中的要督查督办。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对扶贫工作不务实不扎实、脱贫结果不真实、发现问题不整改的要严肃问责,使脱贫成效让群众认可,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确保党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如此一来,扶贫资金发放到哪里,法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特别是监督部门,只要加强了与政府扶贫部门的联系沟通,始终坚持扶贫资金的底数标准、政策依据与发放程序,排查漏洞与隐患,或许就能为落实扶贫政策“最后一公里”的保驾护航。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看清靶子才能击中靶心,扶贫要见实效,扶贫资金不被不法分子所“觊觎”,必须运用制度、创新管理,把扶贫对象看一个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精精准准。只有严守“底线”、不越“红线”、不触“高压线”,严格扶贫资金监督管理,才能少了利益心作梗,扶贫款的跑冒滴漏,存在利益输送可能。当然,做到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做到失职失责就要被问责,亦是护航扶贫资金坚强保障。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