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农村老人该如何实现老有所养

[ 作者:黄章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05 录入:吴玲香 ]

儿孙绕膝、乐享天年,曾是乡土中国一代代人梦想中的晚年图景。如今,部分农村老人却为了子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当他们日渐年老,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愈发边缘,生活则维持在“有饭吃,没钱花”的状态。(6月30日,半月谈网)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迁往城市的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这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对留在农村的老年人来说,他们除了要自养、要资助子代,更多的农村老人还担负起了抚育孙代的职责。他们在本该在颐养天年的年龄,有的仍像年轻时一样,每日早早起床在地里忙活,为的是自己养活自己,不给儿女添负担;有的倾尽所有甚至四处举债,为的是帮助子女在城市买房扎根,将来老了能得到子女的善待;有的因子女在外打工挣钱谋生,不仅要帮着带娃,还要做饭、拾掇家,还要地里忙活,经常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那也没办法。现在人家用你你不管,落下埋怨,等以后你老了人家也不管你”

正如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当前农村老人中“管了自己管儿子”“养了儿子养孙子”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老人劳累一生,甚至在儿女成家后,仍然在为儿女持续付出,直到自己不能劳动为止。有农民甚至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来调侃自己的处境。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而老年人口中,近60%分布在农村。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他们在家庭中处于边缘地位,少有话语权,精神孤独,作为家庭中的弱者被排斥,只能获得“底线生存”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担心自己养老问题,正如人们所说“1岁孩童不愁无人喂养,而80岁老人却担心无人赡养。” 社会日益发展,有质量、有保障的养老体系正在逐渐建立,只是目前,人们在关注养老问题时,主要以城市人口为对象,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应对问题还未被引起足够重视。老之将至,如何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到了应该高度关注的时候了。

(作者单位:马尔康市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