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精准扶贫岂容“盆景思维”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28 录入:吴玲香 ]

昨日下午,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通报了扶贫资金审计等情况。其中,“从重点抽查的158个县看,脱贫攻坚任务还十分艰巨,扶贫资金在一些地方具体使用中尚需进一步精准聚焦,个别地方存在扶贫举措不实等问题。”(中国网6月26日)

艺术来源于生活。盆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通过缩地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以景抒怀,表现深远的意境,犹如立体的美丽的缩小版的山水风景区。回到日前的扶贫审计报告中:个别地方存在追求短期效应倾向。有53个县的189个项目因脱离实际、管护不到位等,建成后改作他用或废弃,涉及扶贫资金1.41亿元;有24个县的56个项目与贫困户利益连接较弱,集中在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存在“垒大户”、“造盆景”现象,涉及扶贫资金5643.68万元等等如是,着实让人唏嘘不已。这种重“面子工程”、轻惠民实效,中看不中用,掩盖真相,遮挡真贫,做与谁看?如此“盆景思维”只会苦了群众、伤了民心、丢了民意。

脱贫,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而,扶贫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它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公众视作一项富民工程、良心工程。可事实上,就是这样一项本该实打实的工程,却被投机取巧,玩起了花架子。显然,这背后,是政绩观的扭曲。同时,让人不免心生疑虑,脱贫攻坚,到底是为了谁讨好谁?“垒大户”、“造盆景”又是为了谁的脸上更有“光彩”? 或许,问题关键还在于,审计发现,基层扶贫资金统筹和监管还未完全到位。

思想是行动先导。“盆景思维”不好,又为啥还大有市场?思想不端正,责任不到位,把国家的钱拿来“打水漂”,只会背离中央目标任务,制造更多政绩泡沫。其实,对于扶贫“盆景思维”各种报端纸媒早已有所报道。什么为了让上级考察时看到自己的扶贫成绩,派一些小学生披着装化肥用的白塑料袋,趴在领导路过的山坡上;什么“山体喷绿漆”、“遮羞墙”“新修公路上种豆”等。俨然把扶贫、脱贫当成了一道简单的加加减减数学题;当成了“迎奉”领导喜好;当成了“光鲜”政绩的遮羞布。说到底,脱贫攻坚之所以出现“盆景思维”,之所以有人会“剑走偏锋”,之所以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应景之作上。源于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所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在脱贫攻坚进入的“最后一公里”当下,如何加大监督力度,杜绝“盆景思维”?如何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何把该用的钱花到“刀刃上”?如何摒弃重“面子”轻“里子”,“垒大户”“造盆景”现象?如何加大惩处力度,让“盆景思维”没有市场?已经刻不容缓。鉴于此,要让扶贫效果实实在在,除了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见实效,得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封闭运行制;得加大项目公示、贫困户参与;得加大项目审计、监察等系列扶贫项目资金监督制度;更得引入群众考核机制,让脱贫工作做得好不好,由贫困群众说了算。或许,方能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少一些扶贫“盆景思维”。

扶贫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态度。扶贫“盆景思维”是在严重浪费原本可贵的扶贫资金,是在浪费时间、精力和资源,当止!必须尽快建立起跟踪问效、问责的机制。相信有了政府实现脱贫责无旁贷决心,有了各级领导干部用心扶贫,有了监管部门“动起来”,定能给整个扶贫工作注入更多的正能量,抓好扶贫工作“支点”,“撬动”扶贫工作全面推进。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