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下乡扶贫,发现刚修三四年的乡间公路竟然开是的竟然开裂、倾斜、坑坑洼洼,损坏得很厉害了,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段的水泥路基已经被流水冲刷得悬空了,一旦不幸被来来往往的车子一压就有崩坍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众所周知,“要想富,先修路”乡间村级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政府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更是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保证。可如今,一些部分农民惜地如命,在公路两旁的护地上种豆子或蔬菜等,平时扯的野草随意地丢在公路上,让原本银白色的水泥路面竟成乌黑的泥巴路,一到下雨天,车子在上面打滑,或把泥浆喷得行人满身都是,给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其次,超载、超重行驶现象特别严重,这在修建之初,乡级公路入口处还在两旁各设有一个水泥路墩,后来,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民修屋建房的事情一多,“村村通”3.5米宽的路面早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车流量,于是,便有村民把路墩推倒,从此,超重车辆畅通无阻,路面状况愈来愈糟;最后,“重建设,轻养护”是村级公路的通病,即使村干部一年进行几次象征性的维护,也不过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对路面进行打扫,是治标不治本之举。
村级公路损坏了,究竟该谁来维护?我国目前农村公路的建造管养体制大同小异,基本都是以群众集资募捐、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建设。但由于设计标准太低,农村大货车越来愈多,早期建造的农村公路大都破损严重,需要大笔维修改造的资金。按常规是“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然而,没钱又有谁来管呢?——笔者在采访中听得最多的就是这一句话。在乡镇没钱,村集体也没钱的情况下,乡村公路的管养维护,谁来负责,钱从哪里出,是当地道路管理的难题。
笔者虽然明白难题所在,却不知应该如何解决。只有在此呼吁政府重视乡级公路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对其路面进行常态化维修,严格控制超限超载,让村级公路也像国道、省道一样平坦畅通,为建设“最美乡村”服务。
(作者简介:林日新,系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