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基层工作到底怎么了?为何人才总流失
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然而我们基层工作确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基层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心思动,人才流失仍然严重。一是乡镇人员本人不愿在基层。“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很多乡镇干部觉得基层工作太繁琐,1个人最少也得承担两项以上的业务工作,在做业务工作同时还要面临接待来访群众、迎接上级检查、处理突发事件等繁杂事情,定岗定责和专人专责在基层较难实现,导致很多乡镇人员不愿留在乡镇。二是组织人事部门因工作所需。县级部门在乡镇借用、抽调、正调的人员较多,致使乡镇干部流动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开展。招录的乡镇基层公务员不少,但因上级临时性工作等借用、抽调、正调,留在乡镇的已不足20%,全县招录的选调生目前留在乡镇的更是寥寥无几,这种“跳板”式过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乡镇具体工作实施。
(二)干劲不足,“懒人”思想滋生较快。一是组织“传帮带”辐射面较窄。近年来,组织人事部门通过跟班学习、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大乡镇年轻干部教育、培养,但对35-45岁的干部培训力度严重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懒人”思想滋生。近3年来,组织部门通过中青班、递进班等方式,先后开展干部培训教育4次,但35岁以上的不到5%。二是自身动力不足,大面积出现“三.八”现象。很多乡镇干部在38岁后就出现混天过日现象,自认已是“冷宫嫔妃”,在仕途上已没优势,如今大好河山都是年轻一辈的,在单位产生“有我不多、无我不少”的“懒人”思想。在很多乡镇中,就有40来岁的工作人员成天喜欢拿“我不会”、“年龄大”、“身体不好”等来做挡箭牌。
(三)机制不全,顾此失彼现象严重。一是工作出现两极分化。大部分乡镇每年年初干的第一件事情基本都是将县级目标下发,对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盯的紧、抓的实,对没有具体目标要求的工作就存在“走过场”现象;对有工作经费的工作开展力度好,对没有工作经费的工作开展就乏力。以全县教育工作为例,上级部门没有给予乡镇专项教育工作经费,乡镇对教育工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好点的开学放假节点上会去检查关心下,不好的一年都难主动去学校一趟。二是工作和谐推动不力。工作中拖拉现象严重,经常出现“抓住脑壳却忘记尾巴”现象,制度建设一大堆,但具体实施上就出现缩水走样,多数工作还停留在应付检查上,无论领导还是工作人员头皮扣得最多的我想不是考虑群众是否满意,更多的是在考虑如何迎检通关。
二、对策建议
(一)充实乡镇队伍,完善干部流动制度。一是及时补充乡镇缺编人员,为乡镇工作规范化开展提供保障。上级部门统筹做好乡镇缺编人员招录工作,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在招录上可以适当降低门槛,但也不能完全舍弃“宁缺毋滥”的甄选方式,我们要尽可能让那些热心基层事业的年轻人能进门的同时,还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二是完善干部流动制度,尽量避免“跳板”过度。从县级主管部门做起,严格执行并规范工作人员的借用和调用等流动制度,对没有达到基层服务年限的乡镇工作人员,没有特殊原因都须履行干部用人合同,对违规者严格执行合同约定,从源头上打消乡镇干部“中途溜号”思想。
(二)拓宽晋升机制,干部管理敢动“真格”。一是规范培训教育,大胆启用各年龄段干部。在乡镇干部培训教育中,建议实施分龄施教、老少搭配等培训模式,尽量保障干部学习培训全覆盖。大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在注重年轻干部提拨使用的同时,建议适当给予38岁以上干部晋升职数,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组织并没放弃我。二是干部管理宽严并重,敢于动“真格”。在提高乡镇干部各方待遇的同时,管理上也要动“真格”,对于成天“磨洋工”、“混天过日”的干部我们就应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该教育的要教育、该上纲上线清出队伍的要及时清出,严肃组织纪律。
(三)完善考核制度,促使工作和谐推进。一是规范乡镇目标考核,打消有奖才干工作念头。个别乡镇不仅一般工作人员,甚至领导干部都是怀着年终目标奖来开展工作,一到年关就以各种方式打听目标奖,没奖就喊“没意思”,真正关心群众冷暖的服务理念不坚实。建议在年终目标考核中,给予群众满意度测评适当分数,让群众也都能参与到工作目标考核中来。二是抓好党政“一把手”,杜绝工作“一边倒”。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领导重视开展好、领导忽视走形式,“一把手”要是在工作中也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我想整个乡镇工作开展肯定也会出现“一边倒”现象。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