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文化与县域经济的是紧密联系的,那么,何谓县域文化?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以县域经济为基础,以县情为依据,以开发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文明为方向,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一种特定文化现象。也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指在县的行政区划内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以县城文化为中心、以镇乡文化为依托、以村社文化为背景、以家庭文化为细胞的。不难看出,县域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它的核心是植根于区域文化土壤和民众心灵的价值观念。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富则民富,县强则民强”,在县域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如何挖掘县域地区的文化元素,激活当地发展活力,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县域协调发展,实现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传承创新。县域文化是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的统一。从传承来说,县域文化,既是一种以县城为中心的地域文化,也是一种历史文化。在特定的县域之中经过长期的濡染和积淀,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具有显著语言特色、说话方式、办事特点乃至建筑、服饰特点的文化。从创新来说,县域文化既是一种时代文化、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它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的品质,自觉成为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的基本载体和重要体现。
承上启下。县域是一个相对稳定地承载着中国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政治生态与文化生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它上接中央省市,下连乡村居民,既是上级与下级的桥梁,也是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基础。县域文化既担负着承传、贯彻、培育省域文化的重要枢纽,又担负着乡村文化与民族文化和省域文化之间的重要职责。同时还担负着加强县域与外部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总之,县域文化是承上启下、链接左右,以及文化传播、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渠道和基础。
相互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表明中央在“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县域投资文化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将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发展县域文化对统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地区综合实力提升。
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发展”,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导向。我国县域地区仍然以农村为主,发展县域文化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加快县域文化建设发展,有利于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就业水平,促进当地群众增收;改善城乡二元格局,增强城市与乡村资源、文化、生态上的互补与共生,促进城镇化建设;同时加强县域与外部的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自信。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全面实现小康乃至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而县域文化是根植于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中,同时也包含具有世界价值的民族文化因子。县域文化的发展可以充分挖掘当地历史和民俗文化资源,使之转化为市场竞争中的资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激发群众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自信;构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可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要之,如果说,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那么,县域文化则是这灵魂的摇篮。
(作者: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四川省扶贫外资中心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第24期 总第1223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