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病虫害抗药性增加、能源过分消耗、“投入——产出比”下降等弊端已日益暴露,引起西方学者的反思,并重视从中国传统农学获取启示,以寻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们讨论问题应该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回顾中国农学史,可以确认以下几项基本事实:
一、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同时产生了相应的农业技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总结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经验的专门著作——农书和以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农家。
农学和农家的出现,标志着在长期农业生产中所积累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已经脱离了散在的状态而系统化了。从战国到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人中国以前,中国尚存和已佚的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内容涵盖了广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其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体裁之多样、流传之广远,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农学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真正形成体系的少数几个学科之一。
二、中国古代农书不但记载了大量实用的农业技术,而且记载了作为这些农业技术统率的原则和原理。
例如,早在西周末年人们就把土壤视为有血脉的可变动的活机体,以后《吕氏春秋·任地》、《氾胜之书》和《陈旉农书》又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地可使肥,亦可使瘠”、“和土”和“地力常新壮”等理论,构成中国传统农学最有特色的“土脉论”。在农时的掌握和农业生物技术的利用等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形。它们显然属于超越具体技术的学理阐述。而且这些理论、原理、原则不是散在的,而是以“天地人”的“三才”理论为核心串联起来。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中的原理、原则,作为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如土壤学、农时学、农业生物学等)的理论和知识,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农学思想或农学理论,构成了中国传统农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传统农学把农业生产看作是农作物(“稼”)与自然环境(“天”和“地”)和人类劳动(“人”)等因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的农业的本质,并在这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精耕细作的农艺。
这一农业科学技术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数亿人口的生存发展。中国历代农业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但从来没有因为技术指导的失误而失败过。可以说,中国传统农学的正确性是经受了长期历史检验的。
四、中国传统农学也有明显的不足。
它重综合而轻分析,重定性而轻定量,重实用而轻基础,它借用内涵丰富却又模糊、多义的哲理性概念(如“气”、“阴阳”)来阐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理,缺乏可控实验手段和严密精确的概念体系。西欧近代科学兴起以后,中国传统农学逐渐落伍了。这固然由于封建制度的制约,但也和中国传统农学自身的缺陷有关。
五、农业现代化包含了改造传统农学的任务,但这并非要全部抛充传统农学,传统农学中的优良成分和合理因素仍然是具有现代生命力的,应该继承和发扬,并使之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西方现代农业虽然应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取得重大的成就,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是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进行研究的结果,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注意不够。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病虫害抗药性增加、能源过分消耗、“投入——产出比”下降等弊端已日益暴露,引起西方学者的反思,并重视从中国传统农学获取启示,以寻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为中国传统农学比较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物质循环,比较注重人和自然的协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农业的本性及其发展方向。
从以上事实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古代有农学,它是与西方近代科学不同形态的一种科学;我们不应该以西方近代科学的特征(如形式逻辑体系、可控实验、数学表述等)作为衡量标准,来否定中国古代存在科学。
2.需要有一个比较全面反映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历史实际及其发展趋向的关于“科学”的定义,“系统性”、“学理性”和“真理性”应该是它的三大要素。
3.未来的科学应该是东西方科学的融合,中国传统科学中的整体思维将在未来科学的发展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来源:《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0年第4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土壤观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