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许长陵:培育乡风文明疾风不如细雨

[ 作者:许长陵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7 录入:王惠敏 ]

“乡风”,就是乡村风俗习惯,“文明”,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积攒的精神高地,表现一种社会进步的状态。当“乡风”与“文明”两个词汇碰撞交织,演绎出的则是一幅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画卷。(2月14日 中国文明网)
    在我国,农村地域辽阔,现代文明建设起步也比较晚,乡风文明培养势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任重道远,但我们亦不可急功近利。而是要像和风细雨一样慢慢滋养、细细浇灌。这是由农村群众长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特点所决定的。
    疾风骤雨式的文明推进并不一定有效,因为农民更习惯于闲散的生活方式。在很多地方农村移风易俗中,喜欢过度使用行政手段来干预,采取明令禁止的方式抵制陋习,虽然可以一时奏效,但也容易反弹,最终效果并不好,反而更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相较于城市市民,农民的生活更随性,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束缚,像法律法规这种硬制度过于刚猛,可能会造成群众的不适。农民重人情,凡事爱讲究,就怕伤和气,他们更喜欢温和一些方面来处理问题。因此,培育乡风文明要多些耐心,要慢慢来,给他们适应的时间。
    要发挥“攀比心理”的正面积极作用。很多农民要面子、爱攀比,但我们总是习惯批判因攀比带来的陋习。其实,他们不仅在铺张方面喜欢攀比,在积德行善方面也会攀比。比如说一个村举行“文明新风户”的评比活动,大多数人肯定希望获得“文明新风户”的称号,并愿意为乡风文明而努力,这就是攀比的正面作用。因此,我们既要批判不文明的攀比行为,又要鼓励促进文明进步的攀比。要让他们要攀比中接受并爱上新风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要将乡规民约嵌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都说老百姓不服管、不讲理,这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偏见,是一叶障目的观点。他们的文化程度可能不高,但绝对是讲道理守规矩的明白人。不是不守法,而是法律意识淡薄;不是没规矩,而是他们更愿意服从那些“近地气”的规矩,如乡规民约。我样要善于利用农民的这个特点,将去陋习的硬性规矩合理地融入到乡规民约中去,提升制度设计的人性化,同时又能将乡规民约巧妙地嵌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他们舒舒服服地摒弃陋习,快快乐乐地接受新风。
    在培育乡风文明过程中,疾风骤雨不如和风细雨,我们要研究并善加利用农民的特点,将移风易俗的“力”与为民服务的“美”结合起来。多些耐心,才会俘获群众的真心,也才能让乡风文明在潜滋暗长中淳朴起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