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智慧、和谐、生态、活力、幸福贵定。逐步探索出小城镇建设项目量化,推进城镇建设速度;小城镇形象亮化,推进城镇与景点、景观、景区的深度融合;小城镇发展质化,推进小城镇人口聚集、产业富集。取得实效。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多管齐下,小城镇建设全程量化
一是突出小城镇建设工作任务量化。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党政一把手总体抓,班子成员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创新以定职、定责、定任务、定时限、统一检查验收为一体的“四定一统”工作机制,对具体小城镇项目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二是突出小城镇建设项目包打捆。完成《贵定县城市总体规划》,启动6个镇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注重“多规融合”,将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其他专项规划进行充分衔接;整合“十县百乡千村”整县推进项目、“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融资项目、小康寨示范村寨、小康寨普惠制建设项目,建立“8+X”项目库,共计入库基础设施、民生、文化、旅游等八个类别320个项目包,同时编制建设项目布局图和建设时序表。三是突出小城镇建设资金打包。集合资金42亿元推进城镇化建设“15+85”工程三年行动计划;通过银行贷款与国开行、农发行、农行达成协议,总投资24亿元用于人居环境改造、城市干道、旅游公路等融资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融资24亿元用于同城化快速干道项目、阳宝山旅游公路等项目融资。投入专项编制经费1500余万元;每年安排5000万元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
二、美美与共,小城镇形象全景亮化
一是营造山青水绿。贵定县执行谁建设、谁绿化,边建设、边绿化的原则,做到建一房、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建一区、绿一片,不断改善镇容镇貌。制定绿色贵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资金5.09亿元,推进六大“绿色工程”建设,新增湿地公园绿化面积2100亩,完成道路绿化建设22公里1440亩,完成城区绿化面积444.15亩,种植各类林木35万株;新增绿色“金山工程”7.86万亩。二是保护天蓝地洁。每年安排5000万元作为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出让土地收益县级留存部分全额返还各镇(街)。以垃圾、污水处理为突破口,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原则,整县推进城乡垃圾污水收运处置项目,建成昌明、盘江污水处理厂2个,垃圾转运站12座,项目覆盖7个镇(街),20万余人受益,城乡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同时,组织国土、城管、镇(街)等部门联合执法,共查处违法违章建筑561户,占地面积7.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8万平方米。三是植入特色元素。坚持让城镇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相衔接,坚持让田园风光山体绿色文化与农家庭院建设环境相协调,坚持推进小城镇建设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统一。全面提升小城镇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着力风貌塑造,按照“一镇一风貌”的要求,开展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深入挖掘各镇村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提炼形成典型文化符号和建筑元素,运用到城镇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及主要公共建筑、重要节点,突出特色,提高小城镇可阅读性和识别性。借助“中国稻雕艺术之乡”、“中国苗岭贡茶之乡”、“中国娃娃鱼之乡”等国家级亮丽名片”来包装小城镇,不断提升小城镇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宜居宜业,小城镇发展全域质化
一是“双城”驱动打造宜居城市。优化县城空间形态,合理分配城镇空间资源,突出县城、昌明的城市中心功能,加快贵定县城与昌明工贸新城“双城驱动”发展,以县城为轴构成贵定县域城镇空间的核心,并作为县域北部中心;昌明开发区作为县域南部区域次中心,强化道路交通建设,做大做强“60公里环线经济带”,形成贵定南北双核发展的空间结构。二是“三区”互动突出宜业城镇。在南部地区打造现代高效农业产业板块。建设云雾山现代高效农业农旅一体化发展区,着力发展茶旅一体生态旅游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及与平塘县掌布的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着力招引实力强的茶旅综合体建设项目,在云雾镇建万亩“幸福茶农”基地。努力打造区域化、规模化标准茶园。在中部地区打造现代农旅工贸功能板块,依托甘溪国家森林公园、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金海雪山”景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沿山农林科技产业园打造省级重点农林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的“接二连三”示范区、昌明经济开发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贵州(昌明)国际陆港建设契机,大力发展农旅工贸业,推进昌明开发区、盘江沿山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度假区三大功能区建设。在北部地区大力推进高寒山区种养殖园区建设,加大对德新、新巴发展的重点投入和产业开发力度,集中力量发展烤烟、蔬菜、刺梨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业,全县合力打造德新新巴山地特色农业开发扶贫工作示范区。三是全民共建红利共享。搭建贵州昌明经济开发区,云雾、盘江沿山、岩下四个省级园区和德新、新巴两个县级园区,覆盖县城区及8个镇(街道)。目前园区共进驻企业25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家,初步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完成城镇建设投资26.3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1的6.2平方公里拓展到15.31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37.5%提高到现在的48%,2016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580个,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次,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5150元,实现农民“市民化”900户共3435人。
几点启示:
启示一:因地制宜破解“千镇一面”发展困境。出台一系列的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小城镇建设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充分衔接,因地制宜地打造“城中村—镇中村—自然村”为一体的特色新村。贵定牢牢立足县域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用“8+X”项目库规划把小城镇的文化底蕴、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和产业特色亮出来,不断提升小城镇知名度,为小城镇建设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启示二:正确把握村寨建设中的城镇化尺度。坚决避免城镇化整县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土地、交通等资源浪费以及违法违章建筑、环境污染扩散等问题,贵定坚持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将营造山青水绿、保护天蓝地洁自始至终贯穿在小城镇建设的全过程。并以行政村为单位,统一规划城镇集聚区,逐步改造旧村和整合零星自然村,保留原有村寨的风貌和内涵,避免大拆大建。
启示三:围绕城市核心打造“两城三区”布局。坚持小城镇发展不搞孤立建设,贵定创新布局县城与昌明经济开发区新城“双城驱动”发展,构建南北双核发展的空间结构。同时,立足南北“双城”,进一步细化立体布局,自南向北打造出南部现代高效农业产业板块、中部现代农旅工贸功能板块、北部高寒山区种养殖园区板块,最大限度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作用、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贵定县委政策研究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