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 万人,比上年增长1. 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 万人,增长0. 4%; 本地农民工10863 万人,增长2. 7%。具体数值见如下表1。
2010-2015年农民工规模(单位:万人)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农民工总量 24223 25278 26261 26894 27395 27747
农民工总量增长率 —— 0.52 0.04 0.02 0.02 0.013
外出农民工 15335 15863 16336 16610 16821 16884
外出农民工增长率 —— 0.03 0.03 0.02 0.01 0.004
本地农民工 8888 9415 9925 10284 10574 10863
本地农民工增长率 —— 0.059 0.054 0.036 0.028 0.027
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来,尽管农民工的总量仍然在持续扩大,但是农民工总量的增长率却持续回落,尤其是外出农民工的比重持续走低,本地农民工增长速度超过外地农民工同类增长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国内发达地区推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吸纳大量农民工为劳动力的建筑业、传统制造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呈现走低趋势,农民工的返乡潮已然逐步形成,而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潮”里,最多的不是传统农民工,而是 80 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 “新生代农民工”在年龄上,这一群体出生于 1980 以后,多为 80、90 后,年纪比较小;在受教育程度上,他们一般都接受过 9 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以上文化,有的甚至读过中专、大学;在身份属性上,他们不是传统意义的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退伍军人、青年农民也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范围
之内;在从事职业上,他们在城市主要从事过非农产业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伴随着外界各类利好政策的宣传和呼吁,以及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创业的内在驱动,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返乡创业的征途,也客观上加速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潮。
自2004 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 次聚焦“三农”问题,2009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要落实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逐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此后, 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要大力培训农村电商等实用人才,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要引导有技能、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支持电商、物流、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降低创业成本和企业负担等等。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强调要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16年5月6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人社部时指出,目前传统建筑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在下降,要另辟蹊径,通过信息咨询、技能培训等手段逐步把农民工引向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在中央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强力推动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的政策号召,制定并陆续出台了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配套政策措施。这不仅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较父辈们更好的教育,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等的网络工具与平台的利用更为熟悉与敏感,这也进一步“互联网+”促进了新生代农民返乡创业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政府如何将农民工的返乡潮转变为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潮,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体系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一是加大财政补贴与税费改革力度。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金难题,各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进一步对返乡创业的项目
财政补贴的范围进行精准定位,避免过度补贴和骗补等现象出现,对受到补贴的返乡创业项目实际运营情况定期调查与跟踪,扶持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产业发展。在税费方面,首先要避免税务部门、工商部门、产品质监和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各种乱收费的现象,规范返乡创业的税费征收项目,同时减免行政性收费,降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本,同时,要创新新生代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的收税形式,对于具有特色的新生代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创业项目或者开办乡镇中小微型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有力的财政与税费支持。
二是拓宽新生代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融资渠道。采取返乡创业项目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形式,引导和支持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新生代返乡农民工创业初创期、早中期的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创业基金,做大直接融资平台,扶持创业企业的发展。在返乡创业较为集中、产业特色突出的地区,探索发行专项中小微企业集合债券、公司债券,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还可以逐步放宽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主动引导民间的金融机构进入融资领域,加大中型商业银行对创业的支持的力度,激活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最后,政府还可以成立返乡创业扶持基金或者专项产业投资资金,为具有潜力的返乡创业项目提供资本支持。
三是建立有效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由于任何的创业项目和创业形式都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其个体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处于弱势,对于创业风险的预估和抵御能力极其有限。因此,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及时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比如,可以通过依托财政扶持资金,建立专款专项的创业风险基金,对创业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给予补偿担保,树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心,提高金融机构的投资热情。
二、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产业政策扶持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从事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农村电子商务等二三产业,但目前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等配套产业设施支撑不够。
在产业政策构建方面,第一,地方政府应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的政策性引导。地方政府可通过深入市场调研的方式摸清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优势,从而制定本地区的产业投资项目指南和配套的鼓励性产业投资优惠政策,以鼓励返乡农民工积极返乡创业。第二,地方政府可建立支持面向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产业园区,并在园区内针对返乡农民工实行特殊优惠的产业政策。在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产业基地时,地方政府应当摒弃以单纯追逐创业产业基地产值的政绩目标为指导,而应当对产值目标、技术进步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给予同等重视力度,制定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政策。
三、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培训技能支撑体系
第一,针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技能支撑体系。首先,各级政府要开展新生代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的信息统计与分析工作。摸清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底数和创业培训需求,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与资源禀赋,针对性的编制创业培训计划,从而提高面向新生代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在现有的有关经营管理知识、法规政策、就业技能之外,增加有关创业意识、创业项目指导、创业风险控制等内容。另一方面,在培训项目上,更多依托本地区的绿色农产品经营、传统手工艺、乡村旅游与农家乐等符合农村特点的创业项目而开展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培训。
其次,有意愿从事农村电商等互联网产业的新生代农民工,首先各级部门应该在资源整合上下功夫,引起区域范围内的科研机构、高等职业院校等师资力量,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平台与培训网络,开展线上与线下的农村电子商务与创业的课程培训模式,同时,在平台中创造新生代农民工交流互动的机会,并积极聘请从事农村电子商务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现身授课,为有意愿从事农村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践指导。
四、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府服务支撑体系
通过不断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外部环境,营造人人为创业而服务的氛围。首先,地方政府要营造鼓励创业的行政服务环境。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明确角色与定位,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政府管理理念,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另一方面,要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宣传服务体系,为此,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大力宣传返乡创业,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纳入中央文件、中央会议的重要议题中,制定返乡创业的顶层设计; 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电视、广播、海报等各种媒体宣传渠道宣传返乡创业的政策和意义,同时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案例库,定期地对返乡创业成功的新生代农民工案例进行重点宣传,塑造各个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典型模范,定期宣传他们的创业成功经验,从而发挥模范效应,不仅能够让有意愿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创业扶持政策,也能够加深农民工对于创业成功的渴望。最后,地方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力度,通过加强农村电网互联网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网络电讯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创业的硬环境建设。
作者简介:阳镇,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