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紫金乡愁系列】2017年第六期专访嘉宾是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秦玉友教授,针对乡村教育问题,秦教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秦玉友教授多年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对农村教育的现状有清晰的认识。他认为,现如今,从生均教育资源看农村教育发展已经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农村教育服务机会和教育服务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与村(居)民委员会、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家庭各类主体共同努力。
紫金传媒智库(以下简称“问”):秦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紫金传媒智库的专访。每逢春节都是中国人“乡愁”最浓的时刻,您也曾有离开家乡一段时间,能否先与我们谈一谈您对“乡愁”的理解?
秦玉友(以下简称“答”):每当到了重大节日,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一种团圆的愿望,特别是在外面打工的、上学的、工作的人,都想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去诉说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乡愁在这个时刻会变得更加浓郁。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我与许多人一样也有乡愁的体验。比如春节临近时,会觉得应该休息几天,放空自己,整理自己,应该和亲人共处,这可能就是乡愁在每个人身上的一种体验吧。2012年底—2013年底,我在美国西雅图访学一年,在那过春节时就特别想回家,当然平常也时常有思乡情绪。在国外见到中国人就觉得特别亲切,不管有什么样的工作进展或者遇到什么开心的事,我都会跟家人和国内朋友说。
“乡愁”中,愁是一种情绪,自不必多言;什么是“乡”呢?我觉得“乡”是我们的来处,是我们最早嵌入的熟悉的社会、熟悉的社区和熟悉的家庭,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完成了最初的社会化。“乡”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可以指出生的地方,也可以是熟人、祖国等概念。“乡”还是一个人工作、生活、奋斗之意义的栖居地,人做事情除了要自我实现之外,应该还要有另一群人对你所做事情意义的承认,他们对你所取得成就的认可和所面临困难的理解,使你可以找到意义嵌入的土壤。从一定意义上讲,乡是个体意义的栖居地,情感的栖居地,心灵的栖居地。所以乡愁就是一种熟悉感,一种意义感,一种放松感。如同回到母亲的怀抱,如同与自己的生命建立起了纵向的联系。它可以使自己做的事情所从事的事业产生更强大的意义,这样,乡愁就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问:您研究农村教育多年,我们也发现农村教育日渐受到重视,国家也有相当多的举措来支持农村教育的建设(例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但我们仍然感觉到农村孩子教育与城市差距仍十分巨大,您能从专业视角告诉我们这种差距有多大?差距体现在哪里?
答: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农村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当然城乡是都在发展的,在农村发展的同时,城市也在发展。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市教育发展得更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并不能说城乡差距缩小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甚至在拉大。如何估计这种差距以及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就估计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差距而言,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定量化的表达,比如经费方面,城乡教育投入差多少;师资方面,城乡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差多少,研究生以上的教师所比例差多少;一次考试当中,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成绩差多少……这种差距很容易被精确地刻画。但是,另一方面,这些量化的差距在多大意义上能表达城乡的差距呢?刻画简单,但寻找差距背后的意义却是很困难的。所以我重点还是讲一下差距体现在哪里。我认为差距体现在,相同的投入水平、相同的师资配置标准、或相同的办学条件下,在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中呈现出的不同意义。
简单分析一下,就教育投入而言,假设一所农村小学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一个班,每个班有5个学生,这所农村小学共有30个学生;而另一所城市小学同样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一个班,但是每个班有45个学生,这所大城市小学共有270个学生。两种情况学生数量差9倍,但是这两种情况在教育经费方面,如取暖费、空调电费等的使用上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就可以估计一下,生均相同的投入到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或者城市正常规模的学校后会面临什么情况。再说在师资方面,仍然用上面的这一例子,如果简单地按师生比进行教师配置的话,那两种情况下的教师数量是1比9,但是实际上两种情况下的课堂教学工作量是一样的,可想而知,相同数量的教师分到两个学校之后会产生多大的差距。这是由于城乡学校规模特征不同所导致的资源使用效率差距。最后,再说一下在办学条件方面,假设每个教室按可容纳45人的标准进行设置,那么5人的班级和45人的班级在教室这一办学条件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但是两种情况下的生均建筑面积是9比1。这也告诉我们,虽然一些指标农村学校比城市学校高,但是其实对农村教育并没有产生意义。当然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在其他维度有不同的表现,这里不一一列举与陈述。
问:在农村教育研究中,留守儿童也是个难以忽视的话题,您也专门研究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方面,父母出门打工是为了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对孩子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您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矛盾的?
答:我个人认为,从父母为子女生活赚更多钱和在身边陪伴子女成长看,的确留守儿童问题具有两难性,是一个两难性问题。但是,城镇化背景下,留守儿童问题作为现实问题就在那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尽量减少留守儿童问题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在留守儿童问题中,留守儿童教育关爱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下面从留守儿童教育关爱问题谈如何处理这个两难问题。
第一,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需要关注留守儿童哪些方面。比如说,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有效避免留守儿童群体中的突发性事件,还是留守这段经历对儿童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我认为,我们既要有效地防范留守儿童群体当中的突发性事件、恶性事件,又要广泛地关注留守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关注留守经历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持续影响。
第二,家庭,政府与村(居)民委员会,教育部门与学校,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不同主体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这里重点谈一下家庭监护责任。留守儿童跟其他儿童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父母外出打工,而他们被留在家里。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孩子,或者是他们倾向于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很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会这么想:我出去打工是为了让孩子过上美好的生活,孩子在这段时间就忍一忍,等过了这段时间我挣了钱,再回来,给他提供好的物质基础和好的学习环境,抽更多时间陪他。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往往比较长,而这段时间里孩子其实仍然需要父母物质上的付出和情感精神上的关心关爱。这种关心关爱的缺乏,无疑会对孩子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事实上,儿童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尽量通过一些恰当方式来减少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在情感精神上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在空间上与孩子分离的情况下,父母如何实现对孩子情感精神的关注呢?我认为,要想实现亲子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互动,需要其他主体为作为留守儿童父母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或创造亲子沟通的条件。一方面,政府应该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同时激励与督促用人单位尽量提供一些亲子交流所必需的通信设备和交流空间等。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所在农村的县、乡镇政府与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教育部门与学校等要提供沟通所必需的通讯工具和空间,比如亲情话吧、亲子视频聊天室等,让孩子和家长能够定期交流。除此之外,家长要提高自己与孩子交流互动的能力,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现在有很多家长不会跟孩子聊天,更不会教育孩子。作为留守儿童父母的进城务工人员不仅仅是给留守子女钱,还要引导他们会花钱。作为留守儿童父母的进城务工人员要与留守子女进行有质量的交流,在生活与学习上面全面关注他们,在情感需求与身心素质发展上全面关注他们。另外,家长也应该经常定期看望孩子,或者定期把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生活与工作状况,了解其所在城市的情况,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
问:农村教育在今天逐渐被重视,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社会,学界,短期乡村支教活动源源不断地被组织,参与热情也无限地高涨,但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您是怎么看待短期乡村支教活动的?
答:支教活动本身我觉得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如你们所说,对于支教,确实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支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支教的动机是多元的。支教的主流人群确实是想帮助农村,当然也有些人只是想去乡村锻炼锻炼,去感受感受,还有一些人就是想去体验农村的生活和节奏,这时他更多地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当然,这些动机不矛盾,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兼容的。但是,不同群体的主导动机是不一样的,尽管支教活动中这三种动机在不同群体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是由于主导动机不同,支教活动的农村指向性和效果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的乡村支教活动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活动质量,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进一步规范支教活动的主导性动机。应把帮助农村学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开阔农村学生视野作为主导动机。其他动机可以有,但是不应成为主导动机。
第二,要有充分的能力准备。如果参与支教的人没有相应的能力准备,支教活动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因此,组织方要提前对参与支教的人进行相对系统的支教培训,提高支教者的能力,从而提高支教活动质量。
第三,要注意效果周期。什么叫效果周期?就是使一项支教活动能达到一定效果的时间长度。如果时间太短,例如只是两三天时间的话,可能会出现打扰效应大于帮助效应的情况。因此,即使是短期的乡村支教活动,也应该有一个最低的时间限制。
作者简介:秦玉友,男,吉林抚松人,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盛顿大学(美国西雅图)访问学者。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长白山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主要从事教育政策、农村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等领域的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2000年以来,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多部。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著作与论文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多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紫金传媒智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