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拔2900多米的“贵州屋脊”,有一个名叫海嘎的贫困村。外来驻村干部杨波,连续近七年决战贫苦高山,带领全村300户贫困户脱贫254户。“第一书记”杨波成了海嘎脱贫路上的“守望者”。(1-11新华社)
作为机关干部的杨波舍小家顾大家,在有“贵州屋脊”之称的海嘎村坚守七年扶贫,带领全村300户贫困户脱贫254户。七年坚守的是心中的爱民情怀,成为了我们无数帮扶干部学习的标杆。
脱贫攻坚需要杨波一样的干部。虽然在脱贫攻坚中,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群众的致富能力明显提升。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贫困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新产业新业态尚未形成,农民持续增收乏力。需要像杨波一样的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村班子理清发展思路,查找群众致富增收的短板,在制定完善帮扶措施中整合帮扶干部的力量,运用帮扶政策对接项目争取资金,引导群众投资投劳提升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并结合产业发展、对接城镇保母市场紧缺等,开展技能培训,把劳力优势转变为资源优势,在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服务市民中增收致富。同时转变村干部的思想观念,拓宽视野,钱方位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脱贫攻坚需要发扬杨波一样的奉献精神。在脱贫攻坚深入推进的今天,我们有的帮扶干部仍然未履行自己的帮扶工作职责,害怕农村的艰苦条件,缺乏为民服务的真心,在帮扶工作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坐在办公室里谋划帮扶工作,致使被帮扶的村几年过去仍然是“涛声依旧”,要么被召回要么被问责。那么帮扶工作应该怎么帮?杨波七年的坚守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有帮扶工作未取得实效不能撤回的雄心壮志,在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心连心,在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中付出真心,在培育困难群众的新产业上下真力,把对上争取和依靠群众内力结合起来,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凝聚贫困群众的合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拓宽群众的就业和增收渠道,让群众在改变村容村貌中脱贫致富。
培养杨波一样的扶贫干部需要制度保障。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帮扶干部的监管、评先评优、选拔使用制度,在工作上给予明确责任清单,妥善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并合力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倾斜。分阶段对脱贫攻坚进行巡查总结,对成效突出者给予表彰或优先提拔使用,对脱贫攻坚图应付的干部在调整工作岗位的同时,应予问责,激发更多帮扶干部的工作激情,促使其自觉做一名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守望者”,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增收致富的笑容。
作者单位:盐亭县审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