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村民被问到是否认为自己过上了“小康生活”时,其表现出的认同感并不太高,尴尬的笑容后面带着“不知所措”的无奈,似乎被突然告知“眼前之所见正是其素来之憧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完成的目标,更是党和政府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邓小平同志说过:“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当前脱贫攻坚的目标“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也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从这个层次上来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确实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农民而言,什么是小康呢?在全国农民心中,小康是吹响了几十年的号角,几十年来不断敲击着每个农民的心坎。“小康”概念在全社会的树立,意味着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向人们招手,其对于农民的激励可谓巨大,它使得无数的人们从对未来的憧憬与想象转为了辛勤的劳动。
然而,几十年过去,和较少中国市民认同自己是中产阶层相似,认同自己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的农民比例也非常低。缘何如此?有人说是中国人性格含蓄低调,即使达到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水平,依然会说自己处于中下层或下层。也有人说是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使一些人没有中产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安全感。这些解释或许有一定道理,但不容忽视的是,老乡们心中对于“小康”的期许是比较高的:要在衣食住行不用愁的基础上,买更大的房、换更好的车、存更多的钱。
这种期望是在与更高生活水平群体的比较中产生的,其往往会给农民带来不满足感和焦虑心态:总觉得还未达到理想的小康状态。农村生活水平处于中、下的农民,不认为自身小康的感觉是在与较高生活水平的农民比较中产生的;农村生活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乃至较高水平的农民,其对于“小康”的不认同则是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比较当中产生的。小康是介于富裕和温饱之间的状态,而村民心里对于小康的认同则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和别人的比较,一比发现差距很大,就自然不觉得自己能算是达到“小康”了。“小康”的本质意义在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中逐渐散去,这不由得让人忧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评价小康是否达到除了要看一系列的数字指标,也要看老乡们是否发自内心地认同。喊了几十年的小康,过几年就要全面建成了,要是这个“小康”不被老乡们承认,到2020年宣布建成的时候,农民心里落差大,那将是一个大问题。
没有“老乡”认同的“全面小康”何以成为中国梦的基石?
乡村自身现代性的梦幻早已在百年追寻中破灭,似乎近在咫尺的“农村小康之梦”能否稳步实现?特别是这种实现能否得到农民发自内心的认可?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本科生,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