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穆钧: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

[ 作者:穆钧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3 录入:实习编辑 ]

2016年12月17日-18日,主题为“创新村镇规划、促进乡村复兴”的第三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第二届田园建筑研讨会在武汉召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穆钧教授在研讨会主旨论坛做题为《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的主旨报告。本文是该报告的主要内容与要点总结,未经发言人审定。

该主旨报告以传统的传承与更新为主线,详细介绍了“现代夯土农宅研究与示范”、“马岔村民活动中心”、“门等村民活动中心改造”三个荣获本届田园建筑奖的项目,并从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和“马鞍桥村震后重建”两个早年开展的项目存在的局限性。尤其详细分享了团队近五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支持下开展的现代夯土建造技术研究和系列示范建设工作。

报告指出,现代夯土优化机理与我国传统夯土最大的区别在于,夯筑原料的土砂石极配和基于机械夯筑的现代机具的引入。团队根据我国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房屋建设的现状条件,因地制宜,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基础研究。通过大量的试验,已形成了一套基于本地材料资源和常规设备改造,适合于贫困农村地区的现代夯土施工技术和机具系统,以及与现代夯土力学性能相协同的房屋抗震结构体系。目前,在住建部的支持下,通过团队在甘肃、河北、新疆、江西、贵州等地区开展的多项夯土示范农宅建设的持续改进,该技术体系已趋于成熟,并显现出较高的性价比和良好地域适应性。

基于已形成的技术系统,团队近年也在利用相关课题或实践项目,针对满足现代建筑设计要求的机具系统、夯土材料的视觉表现、结构及构造的细部设计,以及基于材料性能的潜在设计语言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基于设计实践的研究,例如:已完成的万科西安大明宫楼盘夯土墙景观工程、马岔村村民活动中心,以及正在进行的若干公共建筑项目。报告指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效,得益于现代夯土材料优化机理研究方面的突破,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生土材料的固有缺陷。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建筑结构体系、功能性构造、施工机具、施工方法等全系统的本土化研究,使生土材料的生态效能在现代建筑体系中的充分发挥成为可能。

最后,报告提出“何谓传承?传承什么?”的问题。如今人们所能看到的各种类型的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其实为过去这一历史时期,当地自然要素(条件)、人文要素(需求)和能力要素(经济、科技)相互作用的特定产物。反观今天,各地区自然要素的变化相对较小,而随着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巨大变迁,人文要素如今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曾经相对适宜的技术体系必然无法满足今天人们日趋多元化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其表现方式之一正是我们常说的建筑技术体系存在的缺陷,可以说这是对比今天的需求而言的相对缺陷。因此,今天不论是以传统保护的名义全盘照搬传统技术,亦或“要求”人们仍住在过去的传统民居中,还是抛开地域条件并否定传统技术的一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及其技术教条化的模仿传统形制或元素,这两个极端,对于传承而言似乎均不适宜。

基于前述以传统生土的发掘利用、改良革新、活化再生等不同特点的项目经历,报告指出,就宏观层面至少可以有这样一种回应,即:今天的乡村建设需要传承的,是过去的人们,为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充分顺应或利用本地的气候、地貌、潜在的材料资源等自然条件,借助自身具备的经济和科技能力,探寻最适宜的解决方案的自觉意识和智慧。

报告特别强调,适宜性建筑技术的延续与进化,是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石,而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或案例表明,基于地方资源的传统建筑技术的发掘、改良和现代化应用研究,是实现传统传承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技术路线。与此同时,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类型,源于各地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多样差异性。而如今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追求的日趋多元化,条件要素的差异和需求要素的多元,决定了能够解决问题的适宜性技术必将是因地、因人、因时而异的。因此,站在全国的层面,不能用一刀切的观念追求“一招包打天下”,而是需要多领域的大量专业人员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的需求,在广义技术所涉及的多个层面各尽其长,探索多元化的适宜性技术路径。以生土建筑技术研究为例,团队追求的不是要用生土来全面取代烧结砖和混凝土材料,而是为全力挖掘生土技术的应用潜能,使其能够在当下和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中,获得相适宜的定位,成为一个技术选项因地因需致用。以此类推,面对不同的地域资源条件和需求,不论是基于自然材料的传统建造技术,还是基于工业材料的现代建造技术,都应纳入我们以追求适宜性为目标的研究视野,创造尽可能多元的技术解决方案。至于谁能评价和检验所谓的适宜性,不是专家也不是政府,二者的职责只是研究并提供选项,最终还是要基于市场化选择的路径,由作为需求条件的主体的村民们,基于各自的需求和具备的条件,通过其自身的实践进行评判、筛选、融合,甚至进一步的提升。这也符合几千年来传统民居发展和演化的基本规律。

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乡村建设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