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成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1908-1909)
身处农经丛林,聚成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助力“三农力量”。学术探索之路,分为三个阶段。一破:陷入“社会科学”离科学有多远的沉思;一立:突破“顶天立地”科研路在何方的重围;一悟:谱成“协奏曲”而非“独奏曲”。学海无涯,学术研究乃一生之志业。
一破:“社会科学”离科学有多远?
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训班学习期间,乔晓春教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以及“致力于将中国社会科学走向科学”的信念深深打动了我。他提出科学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方法为手段,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因此,论文写作一定要坚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避免“黑板经济学”,回归到“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一个规范的实证研究,要围绕某个问题,研读经典文献,认真实地调查,仔细甄别数据,然后建模、检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验证假设、形成论文。这往往是一个长期、反复求证的过程。但也存在许多“为计量而计量”的偏向性研究,发表论文数量虽多,结论却几乎是重复的。可以说,学术“有增长,无发展”。
我想真正的研究应该从一个好的“故事”开始,从现实问题出发,甄选理论、设立假说,再用数据验证。研一刚开始接触实证研究时,我也总是关注一些看似“高端”的计量方法,想在自己的论文中学习模仿。这样出来的成果完全是无意义的。多亏老师的提点和引导,我才把注意力转向阅读大量经典文献,关注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再做研究。
一立:“顶天立地”科研路在何方
做人要“顶天立地”,做科研更是。所谓“顶天”,必须有前瞻性思考和先导性布局。在导师陈昭玖教授的引导下,有幸参加前沿的学术研讨会,聆听“大家”的敏锐视角、战略思维、严谨逻辑。他们对数据的挖掘、对现实的预判、对问题的洞察,无不让我受益匪浅。所谓“立地”,必须要立足于现实数据和科学方法。在跟随导师进行课题研究时,从课题申报、问卷的设计、到论文的写作,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严谨论证、反复讨论,以求得基于实践、高于实践的研究实效。
其中,实地调研的经历记忆犹新。罗必良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和江农合作,从最初的问卷设计,反复讨论、多次论证,到最终数据库的形成,历时两年有余。常感叹罗老师的严谨治学、徳心育人。调查分为二阶段:一是2015年寒假,完成全国9个省2704份农户数据;二是2016年暑假,在江西、广东两个省各发放了1920份问卷。
这两次调研经历可谓收获很多却“五味杂陈”。我们零距离接触农民真实生活,了解三农的真实状况,而且跟农民直接打交道学会了“农民话”。在凛冽寒风时,上乡下田;在炎炎烈日时,走村串户。尤其是暑期调研,再热也得走遍整个村子“挨家挨户”入户调查。尽管,提前准备了防暑药、润喉片,伙伴们还是嗓子沙哑、中暑了。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在初中水平,甚至有些农民都不识字,必须将一道道题目转换成农民能听懂的话交流。深深的感悟到每一份农户数据是多么来之不易!要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必然要以“问题”为导向,以“现实”为依据,脚踏实地,才能稳住脚跟。
一曲:“高山流水”谱成协奏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眺望人生的寂寞岭,又有几人,甘当“扫地僧”?学术的道路,孤独并不寂寞。尽管总是一个人穿梭在教室和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中,但从来都感觉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条路上,有“天下玖门”的师生之情、有“情系江农”的挚友之谊、有“高山流水”的知音之遇。如此,才没有曲高和寡,才能鼓乐齐鸣,谱成“协奏曲”。
最为动容的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双周论坛”。虽然大家分别在北京、广州、江西各地,跨越南北,相距千里,却能经常交流心得、及时分享资料。也许研究领域有跨界之隔,也许今后要各奔东西,但学术交流总如小溪般“涓涓不息”,如清泉般“源源不断”,如大海般“有容乃大”。
唯有交流碰撞、相互学习,才能将在惯性中思考的人脱离原本的轨道,以最真实的状态去寻找新的动力和方向。学者的自我历练,也需要工匠精神,越是繁华喧嚣,越需要一颗沉静的匠心。知世故而不妥协,历狂澜而不失念。坚持提高自身修养,不忘学术初心,方得始终。学术不是“独奏曲”,而是“协奏曲”。
作者简介:胡雯(1994-),女,江西新余人,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研究成果之一:陈昭玖,胡雯. 农地确权、交易装置与农户生产环节外包——基于“斯密—杨格”定理的分工演化逻辑[J]. 农业经济问题,2016,08.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三农研究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