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治理一直存在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维持难的“四难”问题。近年来,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以“政府兜底建基础设施+ 村民自治+ 市场运作”模式,破解了上述“四难”问题。如今,丹棱县71 个村已全部实现垃圾“绿色”处理常态化。
垃圾不是“一承包就了事”
每年4万元, 是蒋光敏与丹棱镇兴隆村签订的垃圾清运承包费用。“每天虽然起得早,但收运过程并不辛苦,按着路线走,一上午就搞定了。”蒋光敏说,扣除“火三轮”油费和打扫工具的开支,收入跟外出打工差不多。在丹棱县,像蒋光敏这样的保洁承包人一共有41 人。
近年来,丹棱县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村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实行项目化管理,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公开竞标,确定垃圾收集和公共区域常态保洁承包人。承包人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明确工作职责、费用支付、安全保障、社会保险、违约责任等,再根据实际需要组建保洁清运队伍,自购转运车辆。
垃圾不是“ 一承包就了事”。丹棱县在群众中强化“自己产生的垃圾自己收集”的观念,乡镇和村“两委”引导村民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自愿确定交纳垃圾收集费。每个农民每月交纳1 元钱,不足部分和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的费用由村集体收入代缴。经济条件确实较差的村,不足部分则由县财政补助解决。“大家都出钱,就有主人翁意识。谁乱倒垃圾,邻居都要说他。”龙鹄村3 组村民罗光全说。重要的是,“ 群众主体、三方监督”的机制,让所有人不得不重视垃圾处理。村组干部是卫生管理员,既监督村民,又监督承包人;承包人则监督村民是否按要求初分类和定点倾倒,监督村组干部有没有管理村民;村民代表组建卫生监督小组,监督承包人有没有及时清运,村组干部有没有尽责管理承包人。
“小杠杆”产生治理大效果
农村垃圾散而多,能够得到很好的处理不容易。当地政府从投入基础设施入手,以“农民方便、大小适宜”为原则,邻近的3~15 户不等修建大小不一的定点倾倒池,山区分散的农户则发放编号箩筐、背篼;在1~3 个组的中心位置建联组分类减量池,在能通行压缩式垃圾车的村道旁建村收集站。根据道路分布现状,丹棱县各个村收集站按线路进行了串联,形成了8 条垃圾收运线路,5 台压缩式垃圾车每天收集所有村收集站的垃圾。随后,垃圾被运到眉山垃圾发电厂统一处理。
为控制垃圾总量, 丹棱县探索了“两次分类、源头减量”的做法,引导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烂水果等有机垃圾倒入沼气池,建筑垃圾就近处理,可回收垃圾自行出售,不可回收垃圾才就近倒入联户定点倾倒池。而承包保洁的人将联户定点倾倒池中的垃圾在收集转运的途中进行二次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变卖,有机垃圾堆肥还田,剩余的不可回收垃圾再运至村收集站。经测算,农户初分处理减量约50%,经过承包人二次分类处理后,可回收和堆肥垃圾再减量约30%,最后转运到村收集站的垃圾约20%,两次减量约80%。
丹棱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周洪明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若实行县政府全额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1000 多万元,而目前的统一规划,对全县71 个村仅投入300 多万元,财政一次性节省70%的资金。同时,县上从节约出来的费用中,每年拿出几十万元作为环境“五佳”村的奖励和补助部分路途偏远山区村的垃圾收集费用。“政府轻松,村民也高兴。”在丹棱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都已被写进各村的村规民约。从几年实践来看,村民自愿交纳的费用约占承包费的80%,实行邻村、连片、整乡镇承包的达100%。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乡镇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