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山东精准扶贫刊文指出:“插花式”贫困结构的特点使贫困人口分布零散,致贫原因多种多样,给精准施策造成了困难。山东省滨州市的做法是搭建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为扶贫干部研发手机应用软件,实现了精准定位—精准帮扶—精准追踪,不仅可以对扶贫项目进行动态监管,而且强化了干部的扶贫责任和担当意识。(齐鲁网11月29日)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惠及了全国5000多万贫困人口。目前,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而繁重。一方面,贫困人口众多,一些地方脱贫没有“找准路子”,脱贫致富依然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脱贫时间紧迫,距离2020年仅有4年时间。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脱贫,啃下扶贫的“硬骨头”,我们必须咬紧牙关一鼓作气。山东省《绘制扶贫地图 同步脱贫进度》的成功经验表明:要使扶贫精准发力有赖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方能激发脱贫活力。医生治病“找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贫困地区的形成有一定的自然条件限制、历史因素影响。各地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关产业,期待用“产业扶贫”的新思路打破扶贫的“瓶颈期”,变过去的“输血”为“造血”,是因地制宜精准脱贫的典范。滨州市搭建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扶贫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使扶贫精准发力确实难能可贵。因地制宜地解决了“贫困户”分散分布的难题,激发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活力。
因地制宜,才能创造帮扶奇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14个连片贫困地区、12.9万个贫困村、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成为横亘在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的最大“拦路虎”,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阻碍。因地制宜地找准致贫“路子”,才能迈开脱贫“步子”。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如何发展是关键,近日《焦点访谈》节目中播出了各地扶贫的成果,无数的事实表明,只有将扶贫工作与当地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创造帮扶奇迹。
因地制宜,终能落实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地精准扶贫绝不是一句空话,最终成败还是在是否落实上。要切实改变贫困现状,还要“因地制宜”地和百姓打交道。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贫困户不急急死扶贫干部”“数据扶贫”等现象,归根到底是当地的扶贫政策缺乏因地制宜的智慧,缺乏落实推进的担当和勇气。药方开了,关键是落实,制度有了,关键是执行。再好的政策,百姓不认可,扶贫工作就难以走上康庄大道。
因此,扶贫精准发力有赖因地制宜。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合江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