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贝宁:拔出穷根三元素 脱贫摘帽更轻松

[ 作者:陈贝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30 录入:实习编辑 ]

重庆发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平台作用,联合各级图书馆,在寒暑假为留守儿童举办读书活动,并成立了舞蹈队、歌咏队等文化队伍,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健身文化活动;四川结合实际开展“坝坝讲堂”、传统文化讲座及农民就业技能、消防安全、文明礼仪、法律知识培训等各种活动,411个示范村依托服务中心开展活动1601场次……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实施一年来,各地以建好用好管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抓手,采取“反弹琵琶”方式,大力推进文化扶贫、补齐文化短板,以文化扶贫助推文化小康。(新华网,11月)

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已进入冲刺阶段,要实现2020年全面奔小康,不仅要从物质上实现奔小康,还得从文化上、精神上、思想上实现奔小康。通过移民搬迁、低保兜底、产业扶持、生态补偿和发展教育等政策,部分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部分农民的人均收入有了明显提高,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但是人们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还未丰富起来,所以,要想小康奔起来、贫困人员富起来,我们必须拔出穷根“三元素”即:精神、文化、思想。大力推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转变群众传统思想观念。

在我们扶贫的单位或个人以走访慰问、志愿服务等形式对困难群众进行帮扶,本是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一些困难群众往往以“家贫”为筹码,用理所当然的态度对待扶贫,不但没有感激,反而抱怨扶贫款太少,以致扶了多年仍一贫如洗、扶而不起、越扶越穷。

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本来自己可以办的事情却拖着不办,等待政府和社会的救济和赞助;缺乏过紧日子的思想,领到扶贫款后不是用来发展生产,而是抱着“吃光用光,身体健康”的消极思想,用于吃喝玩乐;抱怨自己命运不佳,面对一时无法改变的困顿而产生绝望心理,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度日。一句话,就是思想滑了坡,心态失了衡,认识偏了,精神比物质更贫困。

《中国志气》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有啥也别有病,没啥也没精神,人有精神老变少、地有精神土生金”,唱出了精神的可贵可赞。“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志气”,精神贫乏更甚于物质贫乏,要实现真正的扶贫,必须首先在精神上、思想上脱贫,如果精神上不脱贫,就难以战胜贫困,反而被贫困压倒。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在扶贫送温暖的同时,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引导困难群众用小学生的心态对待扶贫, 既心怀感激、好好珍惜,又有羞耻心、进取心,把接受扶贫作为强大的动力,以此鞭策自己,回报社会。同时,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摈弃“等靠要”和消极绝望思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学技术、找门路,拔出穷根“三要素”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

作者地址:北川县贯岭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