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先来提问一个小问题,“百科知识”、“百科全书”,大家知道谁是“百科全书”的概念奠基人? 为“百科全书”这个概念奠基的是法国人,学习历史的时候话,知道有一个“百科全书派”,他的领头人叫狄德罗,他的伙伴有孟德斯鸠,伏尔泰,他们统称这个学派。
严格意义上讲西方的知识比较系统,但是我们中国在很久以前已经开始有零散的百科全书了,但是只不过没有系统化。从先秦时期,我们的先秦典籍,包括秦史皇“焚书”,但是秦国自身的典籍,它都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所以说这是咱们中国古代时期,我们封建专制走向了巅峰,我们的封建专制的文化,它的自我的文化保护也开始系统化。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四部医典》,《四库全书》之类的。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翻翻历史,或者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讲。
接下来我要说一下,乡村百科全书的几个思路。因为时间关系,我讲一下每个思路的大概。如果是系统的话,百科全书它本身具有一个系统性,因为它包罗万象,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有一条线,就好比是一个车子,车轮的辐条。有一个点,我们找好了坐标,这样我们根据这个思路,我们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所以说乡村的百科知识,我们要从哪些方面讲,百科知识很多。综合来讲古今中外,历史地理,上下五千年。但是我们实际上有一套思路的,根据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至今,我们这一套各个学科体系完备,基本上已经很完备了,穷竭了我们浩如烟海的知识,所有的体系,按照这个思路来。也就是说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人文、社会、历史、民俗。
这些包罗万象的知识,实际都是我们人类这个共同体的共同记忆,所以说我们本着这个思路,就像一个车轮的中心,以我们人类,这个人文为中心。这个车轮的辐条所辐射的各个领域,我们就可以系统,系而统之。首先我们讲一下政治方面,政治方面的话,我例子不多,只讲咱们中国的,大家也许有些人会比较熟悉。政治、经济,咱们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是不分家的。咱们中国的,咱们江总书记的老师费孝通先生,大家有一些专业的可能会明白。他当年进行乡村建设运动,他的乡村建设运动可以从民国末期,一直到解放后,就已经开始进行了。他的前辈级的人物,就是梁漱溟,当时是在北京大学。他是在国民党的二三十年代,因为国民党发起了一个乡村建设运动,所以说梁漱溟先生,他最先的切入点先从教育开始。渐渐的开始以一些乡村为实验点,然后推而广之。但是由于国民党当时的政治、民生非常凋敝,所以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路,最终没有付诸实践,可以说是付之东流了。
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也就说他的官方体系,蒋介石的公子蒋经国先生,他在从政之前他也曾经短时间的进行了一些实验点建设,江西的乡村。江西的乡村是蒋经国先生建设的,这是国民党这个体系。说到国民党这个,我们就牵涉到了历史层面,政治、经济、历史。这是咱们中国的例子,外国的例子也有。我们提到外国的哲学先贤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哲学的体系。他们的滥觞是有一个人物,大家知道是谁吗?
大家这个应该知道了,(回答观众:不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实际上他们的滥觞,严格意义上讲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一个代表性人物黑格尔。黑格尔他的一辈子基本上是在乡村中度过。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都是在乡村的非常有条有理的一个时间,一个非常明晰化的时间内进行写作的。最后到达了什么程度?周围的人都是以他的作息时间为准绳来调整时间。所以说这样一个有规律性的,工作的一个人物,他成就了如此非凡的哲学巨作。
他对乡村,他的命脉,他的理论体系的根植点可以说是在乡村。他的很多的政治经济上的思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根基也都是从乡村这个体系生发出来。所以说这是黑格尔。中国我们讲到了费孝通和梁漱溟,还有德国的先贤黑格尔。
现在我们来讲文化上,乡村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体,可以说是一个人类文明的遗产。在这个人类文明遗产的基础上,我们的乡村就好比是人类所有文明的一个缩影。因为我们从乡村一直到城市,是从一个很小的一个村落,一个个体,甚至是一个浩如烟海的一个时间长河中的一个片段。我们的这个片段所折射出来的缩影,实际是一个全人类的记忆。这点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中国和外国各举一个例子。咱们中国我举一个文学家的例子,叫阿来。阿来是藏族人,他就诞生在四川一个非常边远的乡村,他最后成为了文学大师。
但是为什么他的文化体系是在建立乡村上呢?因为他在上大学之前,他的学生时代是在乡村度过。乃至他参加工作,在教师时代也是在乡村度过。他的所有的知识体系来源于书本,但是他的知识体系的根基是来源于乡村。他前期的诗歌创作,都是呼吸着乡村的一草一木,民土和风情。甚至哪怕一个村子只有几个人,阿来先生也是把他们的记忆,汇成了人类共同的记忆,来抒发出来。要知道滴水藏海,个人的个体记忆,往往是人类共同记忆的一个折射。
这是阿来,阿来是咱们中国的例子。然后我们再举外国的例子。外国的例子一个是多民族的例子,还有一个少数民族的例子。多民族的例子我举的是俄罗斯民族的一位大师叫塔可夫斯基,塔可夫斯基是一位电影导演。他的作品中,不厌其烦的描写了乡村的风土风貌,乡村的人文,乡村的记忆,还有乡村的情愫。在他的电影中以那种思想的片段和文本的抒发,这些层面来展示。
大家可以看一下他的影片,在他的镜头里,乡村所折射出来的是它最柔软的一面。乡村的光辉甚至可以映衬出城市建设的钢筋铁骨、水泥的暗淡的光,和乡村之光比起来是黯然失色。塔可夫斯基的同一族类,就是俄罗斯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候是亚美尼亚族,亚美尼亚族也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美学诗人叫帕拉杰诺夫,帕拉杰诺夫就是不厌其烦的表现亚美尼亚,这是一个很少数的族群,甚至有一般还散落在中亚这些地方。
帕拉杰诺夫通过美术的形式,通过每一帧每一格,以一种画面感的形式来把亚美尼亚村落的风土,它的美妙的民俗所展现出来。所以说帕拉杰诺夫,大家可以记一下,因为我们没有幻灯片,帕拉杰诺夫。塔可夫斯基和帕拉杰诺夫一个从宏观的意义上,一个从微观的意义上,共同抒写了俄罗斯乡村的风土民情。
好了,我再接着说一下咱们的历史和民俗方面。实际上社会与文学是不分家的,社会学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根基的载体的一个底层的展现,一个基层的展现。我们说一个中国的例子,我们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叫张岱,“岱宗夫如何”那个岱。张岱先生在他的晚年,他的漂泊的那种流亡生活下,他写下了一部,堪称中国乡村或者说是民俗的一部百科全书,叫做《夜航船》。
他就是把明末清初这一段社会、经济、人文、历史方方面面,包括族群与族群之间,汉民族痛苦的回忆。还有异族入侵的这些,造成了文化的交流的碰撞和冲击,所展现出来是一个族类与族类、一个族群与族群之间相互映衬的一个乡村文化的典范。
但是说到我们中国的近代,近代我们有很大的大师,都书写过乡村。像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写过乡村,比如说像少年闰土,这个大家在很小的时候都学过。还有一个大家不太熟悉的,是有一位剧作家叫曹禺,他也写过《原野》。我们中国的近代的大师,一直到现代,我们前一阵获得诺奖的莫言,包括外国获得诺贝尔奖的鲍勃·迪伦(音)。他们的主题很大一部分都是乡村,莫言咱们不用说了,他的大部头基本上都是乡村。没有乡村的血液的话,他的想象的风是无法在广袤的原野上刮过的。
我们说鲍勃·迪伦,鲍勃·迪伦虽然说是一个摇滚歌手,但是在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中,反文化运动有一个很重大的主题,就是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的向往,也就是说用乡村文明来反哺城市文明。那个年代我们中外的反文化运动都在如火如荼进行,我们中国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六十年代发生了什么。法国有五月风暴,美国是嬉皮士运动,嬉皮士运动,他们在乡村建设了嬉皮士公社。嬉皮士公社类似于咱们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建设的公社,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公社还是要追求那种乡村的生活方式,那种波希米亚的生活方式。
像鲍勃·迪伦在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中期,他的歌曲为什么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因为他的诗歌,那样的歌词,在很大意义上讲他是归属一个文学流派,叫Beat Generation,就是“垮掉派”。他跟美国的艾伦·金斯堡,这是咱们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歌和艾伦·金斯堡的垮掉派诗歌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后来鲍勃·迪伦的风格多变,但是我们授予他诺奖,我们有他的原因。很大的一个主题就是说他在乡村,美国嬉皮士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他的垮掉派诗歌,他这里面的乡村的文化记忆,这是鲍勃·迪伦。
刚才所说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人文、社会、历史、民俗。这些知识是在20世纪和之前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不包括今天。今天我们是在21世纪,20世纪之前我们可以说是传统媒体,传统传媒的时代。我们是以这个基础所延续下来的,我们的新世纪21世纪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时代我们的乡村建设,也应该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新媒体。我们的大百科全书,我们社就已经开始转型了。我们第一版百科全书,大家都知道,那个是由姜椿芳(音)老先生先牵头的。
第一版百科全书收效很大,第二版百科全书是90年代,过了21世纪我们要进行数字版百科全书。数字版的百科全书就是群策群力,集中社会贤达有识的共同力量,来进行我们的数字百科全书建设。这样就需要很多乡贤们,还有乡村建设的爱好者们,大家来共同添一把柴。我们的数字百科全书出台之后,将会慢慢的,大家以后上就不会百度百科了,或者是维基百科了,而是说百科全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百科,是一个有系统,一个一以贯之,一个传承下来的百科。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我们也正在研究,如何在新媒体条件下进行我们的课题。譬如说我们今天的幻灯片就是一个很好的新媒体方式的展示,还有我们的公众号,微信公众平台,还有APP,都是一个很好的新媒体环境的展示。所以说,未来不管物质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的人类文化,我们文明的共同记忆,都是有一个物质的承载。这个承载从书本上,或者说是电子音像上或者其它介质上的承载,更多还是靠大家,靠这些乡村志愿者。我们人类共同的记忆,我们时代的大脑,我们的人文关怀,来共同地给它传承下去,谢谢大家!
作者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文化人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