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对粮食流通体制进一步改革,并成立了中储粮。而中储粮只是一个政策执行的主体。它只负责收储国家所需的粮食,但具体到收多少、何时收、何时轮换、轮换多少等,由发改委、粮食局等部门共同商议,并最终报国务院拍板。2004年,国家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等问题,实行托市收购政策。到2015年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粮食不断增产,中储粮收购不断增加。仅2015年中储粮全年累计收购政策性粮食1.75亿吨。截至2015年11月底,中储粮总公司管理的粮油总量占全国库存的75%。然而背后高库存带来的是市场的高效调控流通?还是为了一个全世界最庞大的库存而焦虑?
一方面托市价格导致库存居高不下,政策调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却维持顺价销售。另一方面,托市收购也扭曲了市场价格,托市价格不断上涨,国内外粮食价格价差不断拉大。小麦价差不断扩大,大米价格价差平均在600-700元/吨,最高可达1000元/吨。玉米由于放开最低保护收购价,从现状看,玉米市场混乱无度,虽国内价格和到港完税价后相差无几,但农民的利益损失惨重,让粮食购销体系更加混乱。
今日发布的《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调整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完善油菜籽收购政策。稳步推进粮食收购资金来源多元化,满足粮食收购资金需求。下面是十三五粮食行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从此规划中可以看出,依然以国家收购调控为主,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创新和完善粮食调控方式,积极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资源,灵活运用区间调控、相机调控、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等方式,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准确把握粮食供求形势变化,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备好用好粮食调控“工具箱”,有效防范风险。完善粮食竞价交易平台,建立健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体系,完善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平台功能。以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平台为中心,辐射链接各省现货粮食批发市场信息化系统,通过粮食交易中心和现货粮食批发市场电子商务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助力传统现货粮食批发市场经营模式转型升级。
依然是老的配方,老的味道,市场流通竞价方面手续繁多,在市场流通上依然存在很大的弊病,中储粮依然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作为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单位,中储粮主要承担政策性功能,"是国家战略储备,不是以经营为目标。而自负盈亏,市场化经营,让这台机器沉重不堪。战略储备为维护国家安全可以理解,但其他事情也应该让市场来消化经营,而不是跟随国家的脚步。粮食拍卖成交率不高,市场粮食价格不稳定。而粮食补贴资金投入逐年提升,2016年启动了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将三项补贴合并为一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两个方面。维护农民利益上得到了加强,如果能形成一个粮食产出—粮食收购—粮食加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为库存量高提供一个解决良方。
市场更多的呼声是除了战略性储备,应该在粮食购销上减少程序,让市场去消化收购,对农民利益进行政府补贴扶植,难点在扶持的力度,资金的分配如何让农民的收入稳增长,让退出土地种植的农民有一份谋生的方式,土地适当规模化种植,涉及农民利益动则伤筋动骨,刮骨疗伤。前三十年农业稳定工业,现在到了工业反哺农业。一、农业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因劳动力人数下降费用上升,机械化刻不容缓,补贴力度应加大,让农民得到经济上的补助与资金上的缓解。二、粮食价格改革前期困难重,目前的目标价格价格补贴,应建立相关保险公司,金融机构进行同步补贴。让农民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劳动力才是社会生产力,不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一年到头白忙活,伤了农民的心。有付出必然有回报,城市发展的各项优惠也应该适当的转向农业惠农,加大政策扶植。三、在市场流通上减少审批程序,追踪粮食去向,让粮食发挥真正价值—加工消费,而不是放在粮库中费时费力费人工。监管机构的成立让粮食缺口用粮食利用率来解决。国家对农业更应该是宏观调控,而不是事必躬亲。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布瑞克农业数据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