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烦县扶贫部门扶持独石河村养驴脱贫。村里用下拨的50万元买了60头驴。扶贫驴买回来,如何分却成了愁事。“人多驴少,谁的那份也不能少,最后只能8人分一头驴,合伙养。”结果驴越养越瘦,最后还没等养成全都卖了,直接分钱。(2016年11月16日人民网)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然而,有的地方在扶贫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措施不明,不搞调查研究,吃大锅饭,搞“一刀切”,使村社干部疲于奔命,困难群众怨声载道,难于真正脱贫。
首先,这些存在问题的地方帮扶对象不精准,没有把贫困户、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从而导致农户之间为了争夺被帮扶的好处而相互攀比,困难农户即使想得到帮扶,但由于帮扶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分散而难以实现脱贫,而本身并不贫困的农户则把帮扶当成福利对待。
其次,帮扶措施不精准。领导干部们往往疏于调查研究,没有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了解困难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当地实际情况怎么样,有那些资源优势,而是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搞遥控指挥,贫困户想养鸡,却送羊,想养猪,却送驴,不想养、无法养的东西你硬要送来,于是只好贱卖出去,分钱了事。
出现这种“奇特”现象,是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对扶贫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把帮扶贫困户当成向上级交差的麻烦事。资金来了,不管贫困户愿不愿意,有没有能力,不管市场行情怎样,也不管你是不是贫困户,一律买一样的牲畜或者一样的种籽分发到户,如此一来,穷的人家有一份,富的人家也有一份,一锅饭全村人吃,既赌住了村民的嘴,没有人上访闹事,又可以向上级邀功请赏,数据上去了,总结写好了,脱贫就“完事”了。
习近平同志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扶贫工作要消除“8人分一头驴”的“大锅饭”现象,一是要在“精准”上做文章。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帮扶措施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精准,弄清贫困村、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而异,种植上有优势的搞种植,养殖上有能力的搞养殖,家庭没有劳动能力的纳入低保兜底。二是要切实改进帮扶干部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以攻坚拔寨的决心、滴水穿石的韧劲、持之以恒的毅力,驱除等靠要思想,摒弃数字游戏和形式主义,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高灯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