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汪春阳:警惕精神贫困

[ 作者:汪春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14 录入:实习编辑 ]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实行扶贫帮困工作,帮助扶持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已经从总体上步入小康。然而,现如今我国部分地区贫困户产生“等靠要”思想,发生“习惯于站在墙角晒太阳”的现象。“精神贫困”已经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腐蚀剂,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有人说,精准扶贫绝不能实施平均主义。个别贫困户在扶贫开发中当“甩手掌柜”,不去想如何靠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容易产生“蝴蝶效应”,对他们的帮扶越多,带出的懒人也越多。不仅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更对于那些急于脱贫、早该帮扶的贫困者造成新的“不公平”,因此应该尽早把他们从贫困户中除名。

然而,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上的小康,也包括精神上的小康,“不能让一个人掉队”。“精神贫困”也是贫困。作为政府,应该为他们送精神、送梦想、送信心。如果精神上贫困,精准扶贫只是政府一头热,没有贫困户的全身心的参与,缺乏内生动力,再好的扶贫政策也难以落实。 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倘若没有精神,人就不能称其为人。精神贫困是更深层的贫困,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就会扶出“病”——贪心病、依赖病。在这方面,山东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看着外人都对我这么上心,我怎么好意思再躺在家中睡大觉?”贫困户张德芹说。而在前几年,她是混一天算一天,常年连被子都不叠的人。是什么令她产生如此变化?是“外人”的“上心”,是扶贫干部的为民之心。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并推动伟大的事业。做好“精神扶贫”,一方面应当对贫困户加强教育,促进广大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扶贫干部作为“领头羊”,要积极地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用心为人民服务。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平武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