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沙洋县关于土地确权、按户连片耕种的做法,确实具有创新借鉴意义。我着重谈谈两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点,它是在稳定农户承包权基础上,对农户承包地块进行整理合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也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是持续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的创新之举。
大家知道,农村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土地制度。30多年农村改革的最重要成果,在于确立了以“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经营制度,重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理论上讲,“家庭承包制”是对生产关系做出了重大调整,以更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个调整,引发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显示了持久的生命力。
那么在现阶段,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村社会变迁与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随着农业劳动者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农业机械化与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农村大量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凸显生产力系统的“结构不对称”问题。而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程度,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
换句话说,农业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中,变化了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共同作用于以土地为主的劳动对象时,所遭遇的瓶颈制约日趋严重。农户承包土地细碎化、分散化,是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结构不对称”的主因。当前加快农业生产的结构性调整,不能简单理解为种植结构或产业结构,理所当然包括对农业生产力系统结构的调整,以及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调整。
“沙洋模式”按户连片耕种,以及推进这项工作中的一系列做法,实质上正是对生产力结构的优化调整。与此同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租赁)关系、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分工等等,也发挥着促进作用,无疑会进一步解放和促进农业生产力。
第二点,在推进农村改革进程中,荆门市沙洋县各级干部能够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所表现出来的实干精神值得赞赏。
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爬坡期,每推进一步会更加艰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作风,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要面对的任务有较大难度;二是当困难出现时,只有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才能兑现承诺、见到成效。
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本来就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千差万别、工作千头万绪,同时把万千细碎分散的土地进行合并、按户连片耕种,需要一村一组、挨家挨户落实到位,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沙洋县做到了,因为改革有要求、群众有愿望。干成这么一件事非常不容易,需要找到合适的措施路径,需要分别不同情况拿出多种方案设计,还要有为民的情怀、认真扎实的作风,所以要向荆门市沙洋县的广大干部、尤其是乡村基层干部表示敬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2016年10月13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