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陆沪鹏:公平共享是城镇化的终极目标

[ 作者:陆沪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0 录入:王惠敏 ]

原标题:没有公平共享,就别谈城镇化

摘要:毕竟会议明确提出了“推动常住人口落户城镇”这个中国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和关键进程,这一段路不走,公平共享就没戏,城镇化就只成为钢筋水泥们的事。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应该置前公布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的信息,今年1月就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公布了。这是全国77116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137462万人总人口的比重。显然,数以亿计的非城镇户籍人口(2015年全国农民工27747万人)在这一数据里被担当了抬高百分点的光荣使命。我很想知道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多少,因为这个“率”更能体现城镇化的含金量,更能体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发改委官员也在吹风会上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比较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低多少,他就不说。网上一时搜不到,两会报道也不见该“率”。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这是国家对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设定的具体目标,不是2015年的数字。

4月19日,新华社有文:《〈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在京发布》,意义不大地重复了上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至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照例不提。不提,不能说有关部门没有这个数。我就不信,这么重要的数据,这篇大报告真会罔顾?于是赶紧网购,网价98元买了一本定价128元的书,果然“金窝藏娇”,我想知道的数据就在其中:“201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 39.9%,两者之间存在着16.2个百分点的差距。”大报告洋洋洒洒52.6万字,400多页,16开本,应该算作大部头。大报告具有首创性质,据说往后会如法炮制,每年都慎重其事地推出一部名副其实的官书,官编、官写、官作序,皆为官样文章。无官不成书,已是当今此类书籍编撰出版无法回避的铁律。书就是“成果”,就是“政绩”,就是文化产业的GDP。有关部门用心良苦,直到大报告付之梨枣,甚至已经放上书架,还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缄口如瓶。谁想趁早知道,谁就得掏钱买书。足以见得有关部门的算盘打得精。仅此,也应给个点赞。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只在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因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更重要,更能说明问题和质量。就像以前交公粮,官家只要干货,只认晒干的新鲜的饱满的和没有杂质的粮食。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就是城镇化的净重,不是可有可无的数据,既不可以按下不表,也不能够藏着缓报。有关部门更应该置前公布,没有必要刻意回避,掖着包袱而不抖,非出书公布不可。

农民被淡化的造城运动应该叫停

之所以在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因为与城镇化关系最大的群体农民总被人有意无意地淡化或边缘化。2.7亿农民工为56.1%的城镇化率挣足了面子,却被城镇化冷落了。在城市工作居住超过6个月,就算作常住人口,计入城镇化。但农民工并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在城市农民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呼之即至,挥之即去,这大概是当下城镇化中农民不得已而担当的角色。在中国,农民是遍布最广大的群体,也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无法离弃的群体,却总是被一些人熟视无睹。

城镇化包括人口的城镇化、土地或空间的城镇化、产业或经济的城镇化及生活质量的城镇化,但是,人口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不快,说明城镇化质量还不够高。没有农民的参与与受益,所谓的城镇化只能是摊大饼式的造城运动。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城镇化规划)中确立的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指示时强调,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可见, “共享”两个字很重要,农民被淡化就不是共享,就不是以人为核心。不以人为本的造城运动不符合国家原则,也违背经济规律,就应该叫停。

公平共享是城镇化的终极目标

城镇化的速度快并不一定是坏事,但片面追求城镇化率,一味攀比城镇化速度,最受其害的还是农民的利益。对于前些年的(近年来亦如此)城镇化,专家曾给出“速度快、质量低、不协调”的评价,主要表现为市民化的程度比较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和城乡发展不协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已成为城镇化明显的短板,户籍制度改革依然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根本的改变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绝大多数农民工从未想过要在打工的城市真正安家落户,共享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少数有想法的,一提到户口问题便唉声叹气。极个别有望进入程序的也忧心忡忡,怕夜长梦多,政策再变。改变户籍对于最底层的农民工来说,犹如登天。我曾服务过的企业,大半是农民工同事,户籍难题与身份歧视,普遍困扰着他们的工作与生活。

公平共享不仅是原则,也是国家确立的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建设和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不应该成为纸上画饼,像悬在毛驴前面的胡萝卜一样,仅仅是一种诱惑,是迟迟不肯兑现的承诺。胡鞍钢教授认为:“坚持共享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的要义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立足国情、循序渐进没有错,但更应该毫不含糊和怠慢,倾其所能地补亏还欠,不遗余力地推进公平共享。这类还债清账,没理由拖拉

挨延。有多少还多少,越快越好。试想当年一夜间就将数亿农民(还有资本家等)扒得赤贫,如今还个亏欠咋就千呼万唤老不见迈出像样的一步呢?

终于又听见楼梯声,而且响声真切,步步逼近。6月13日,广东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抓好常住人口市民化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两证并行”,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具备条件的常住人口领取户籍证落户城镇,暂不具备条件的领取居住证、梯次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居住证制度,研究建立与居住有效年限挂钩的阶梯式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也仅是个响声,还是集结号,不是冲锋号。因为“统筹推进”和“ 研究建立”这样的字眼,让人感觉事情远不像拆房盖楼那么简单。不过,有响声比没响声要好,这是个时间问题,只要有耐心,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毕竟会议明确提出了“推动常住人口落户城镇”这个中国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和关键进程,这一段路不走,公平共享就没戏,城镇化就只成为钢筋水泥们的事。[page]

城乡差别是城乡户籍制的必然之果

因为巨大的城乡差别,户籍问题才变得非常重要。而城乡差别又是城乡户籍制必然带来的恶果。通过设置制度进而设置群体间公共利益之差,尤其是城乡间公共利益之差,已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标志。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集体化下的大锅饭、大呼隆生产,直接导致农业低效、农民贫困和农村落后,所有的试图改善生活的谋生之道,都被视为投机倒把或搞资本主义而受到严厉制止和打击,农民农耕时种什么、农闲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上级指示办,违背不得。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农村连茅坑里的大粪都不能浇到自家门前屋后的菜地上。在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城乡二元化政策下,农村和农民的利益长期被掠夺、破坏和牺牲,这不仅维护和支撑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也满足了各种利益集团的功利欲望。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因政策而失去了自由迁徙权,农民长期被禁锢在自己没有所有权的土地上,由此形成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却毫无其它生路。

与此同时,国家强制推行了一系列反城市化运动,如下放工人、下放干部和下放知识青年,以及三线工厂等,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1949年到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从10.64%到17.92%,29年总共只增加了7.28%,平均每年只增加 0.25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带来了农村面貌的可喜变化,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制度屏蔽的农村巨大剩余劳动力等诸多 “三农”问题立刻显现出来,成为公开的话题。由于经济改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释放的广阔渠道,全国大中小城市以及乡镇企业吸纳了无数弃土离乡的农民工,城市因此日渐拥堵、喧闹与膨胀。从1978年的17.92%到2015年的56.1%,37年我国城市化率增加了38.18%,平均每年增加1.03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大大超过改革开放之前。

但是,农村的变化与城市的发展,并未有效地缩小城乡差别。农村的土地问题依然令人头痛,农民在就业、迁徙、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权益方面的不公平现象并无根本改善,城乡户籍制度依然在伤害农民、遗祸乡野。要真正抹平二元化制度长期造成的城乡之差,实现公民权利平等、实现经济成果与公共服务公平共享,绝非易事。

今年肆虐半个中国的洪灾,特别是河北邢台洪灾,再一次印证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不仅厚此薄彼,更有生与死之差。为此有人撰文《洪灾,为什么受伤最大的永远是乡村?》指出:“凡遇事农村永远是牺牲最大的一方。”城市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拿走,把自己不要的扔给乡村,在强大的权力、资本面前,在工业化城镇化面前,乡村和农民完全没有博弈能力。乡村的利益从来都是被代表了,农民从来没有机会真正宣示自己的权利。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剥夺了自由选择权利的他们,永远是牺牲最大的群体。《南方都市报》7月31日发表社论指出:“在当前这个风险社会里,缺少青壮年的部分农村,原本就是弱势群体的老弱病残幼被推到风险最前线,愈加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记者十多次深入河北多个偏远乡村,所见都是沉寂的乡村,老人、小孩,和小部分的中年留守妇女,村委班子也基本上是老年人担当主力。如此不设防的乡村一旦面对各种灾害与犯罪,能有多少自救能力?多年来农村的发展确有成绩,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长期不完善,公共危机管理和应急预案严重缺乏,本可预防的自然灾害也就成了“非人为因素”的天灾。《新京报》、财新网、财经网三家媒体的调查结论也基本一致:大贤庄的问题不是直接由泄洪引起的,而是七里河的整治与防护只重市区、忽略市外,河堤加固与应急措施滞后。洪水安然横跨整个市区,一到农村就崩溃。

历史上的重特大灾难,无不是农民吃亏。大饥荒中饿死的也大多数是农民。50年代到70年代的城里人多少还能吃到点东西。1959年到1961年的农民呢?受灾的是多少,饿死的又是多少?城里人收入也很低,也不富裕,但就他们那点可怜的物质,很多也是来自于二元政策对农村和农民的掠夺和榨取,不然我们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怎么会遭受那么多深重的灾难?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公平共享的必由之路

表现在收入、教育、医疗、消费、就业和政府公共投入等方面的城乡差距究竟有多大?一言难尽,也从未见权威系统数据公之于众。可能因为复杂,更可能因为严峻。 9月1日,“手机腾讯新闻”两条前后紧挨编排的消息《中国人21亿买世界最豪华飞机》和《凉山悬崖村小学开学:学生爬17条藤梯 一间寝室住80人》(不知是否为刻意编排),真让我错愕不已,刺眼又刺心。一名为“坦然”的网友这样留言:“看看凉山孩子上学路的新闻,再看看这飞机新闻,心里说不出的滋味”。更有时评人据此撰文揭示“刺眼新闻后面的严重贫富分化”。

巨大的城乡差距是不争的事实,不过顶层设计已经重视并着手加快解决这一问题。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镇化规划中也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单篇,着重描绘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蓝图。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说:“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公平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这当然说出了亿万农民的梦想。如果这样的决策或曰承诺涵盖得更广泛并落实得更彻底,那么不要说消除城乡差别,甚至实现伟大复兴,都将指日可待。

城乡二元化政策为国家未来挖了一道深沟大壑,很多历史劫难和社会问题都源于此,要填平这道沟壑并不容易,所以,国家要推进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这些都是国家层面对城镇化重要作用的明确阐述。有外媒认为城镇化俨然成为中国未来改革的最大红利 和有益于社会的“印钞机”。然而,正确途径却是城乡一体化,最终目标是实现公平共享。新型城镇化,绝不是罔顾农民的利益,或继续侵蚀农民的利益,甚至消灭农民和农村,人为地实现年年攀高的所谓城镇化率,而是要实现乡村与城市的真正共荣。红利与印钞机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其实农民就盼着这个。

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不是圈地造城,而是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二元身份等级歧视,实践人人平等的政治文化信仰,使农民真正成为独立公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这个前提下,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新型土地制度确保农民根本利益,做到城乡福利无缝接轨,全面实施社会改造工程。否则,公平共享将难以实现,造城运动只肥了利益集团,苦了农民兄弟,两极分化继续扩大,社会稳定也受到极大影响。老农民依旧茫然呆滞,孤守空巢。新一代照例畏农忌土,背井离乡,去做永远的二等公民甚至更差的人。深受其害还是乡村儿童,在困苦之中艰难成长。农业振兴成为空想,希望的田野再也找不到希望。贫困地区要么破罐子破摔继续颓败凋零自生自灭,鱼米之乡也只是表面光鲜内里萎缩霉变或空空荡荡。近日,十年砍柴用一篇《有些乡下人的贫困与绝望城里人永远不懂》告诉对农村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的人(其实是告诉官儿们),有些农村和农民究竟有多糟糕。类似敢说真话的好文章并不少,都会让人读了心潮难平。不信者可以揣颗良心到农村走走,更多的事实会告诉你:农村多么需要拯救,而不是遗弃和掠夺。偌大农村光明在何方,数亿农民未来在哪里?唇亡齿寒,倘若城市失去了农村这块后方阵地及其有力支撑,会变得更加美好吗?国家发展如瘸腿般失衡,还能追上迅跑的文明吗?城镇化也许是拯救农村的最好药方,但首先必须还我农民被剥蚀的所有权利与尊严。

没有城乡一体化,就无法缩小城乡差别,进而无法实现公平共享;没有公平共享,城镇化就是空谈——那就别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共识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