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郭为桂:党的基层组织再组织化的困境与出路

[ 作者:郭为桂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05 录入:王惠敏 ]

党的基层组织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既敏感又脆弱,其生存状况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整个组织的一种表征。市场社会多元背景下,基层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日深;相形之下,许多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纪律松弛”局面,则呈现出“去组织化”的逆向演进趋势。其在基层社会中的“边缘性”、“弱质性”地位,对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是个严峻的考验。在现有集权化、压力型、运动式体制的惯性中,这种“去组织化”尚未出现根本改观的迹象,“再组织化”的任务紧迫而繁难。作者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为例,力图深入具体的组织场域之中,解剖党的基层组织“再组织化”所面临的困境并谋划其变革的出路。

从组织学的视阈看,非公企业党组织作为基层党组织中的新兴领域,压力型运动式的“再组织化”推进方式固然一时能收把分散的党员“组织起来”并实现某种程度的“政治性嵌入”之效,但覆盖表面化、能力业余化、活动形式化等弊端,其“再组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异质组织嵌入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难题,在在折射出传统基层党建领域的症候。如此,则严重威胁组织的动力、活力和影响力,进而挫伤“再组织化”的努力。

作者认为,在新的多元社会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应该以区域化资源整合为基本的组织建构策略,以激发、积累和引导社会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软权力嫁接”为基本的行为策略,实现对基层社会各种组织从结构到功能的组织嵌入。党的基层组织“再组织化”成功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能否改变行政性“碎片化”组织局面,并超越靠“硬权力”支撑的传统党建模式,实现党的基层组织社会属性的归位。

★专家点评★

朱德米(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

首先,“再组织化”面临着党获取资源的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公民对执政党有着不同的认知,尤其是功利主义价值观对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重要挑战。第二点是“再组织化”的成效问题,非公企业若不能提供土地、人力等资源,党组织在其中是无法作为的。浙江温州等非公党建示范地区为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熊阿俊整理)

作者郭为桂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