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温饱早已不是问题。伴随物质条件的丰富,如何提升农村精神生活质量,成为热点课题。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占很大比例,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同样,没有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无从谈起。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现阶段而言,农村精神文明提档加速,需要全社会整体联动,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实现。
基础设施缺乏是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因素,从硬件来看,在广大农村地区,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缺乏,不仅导致农民精神生活相对单一,也导致精神文明相关活动无法开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农民科学生产及寻找工作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让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染上网络赌博等恶习,净化网络环境,在农村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帮助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回到现实,不仅关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政府部门在实施精准扶贫解决群众经济困难的同时,还应该努力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精神文明发展的福祉。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建设不能满足农村居民需要时,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来调配各种政策资源,切实缩小这一领域的城乡差距。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步较晚,经验相对不足,需要与城市开展互动,特别是在生态保护、环境卫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等方面,积极学习城市经验和理念。而城市社区也应该多与农村开展结对帮扶,鼓励志愿服务队多到农村开展活动,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帮助农村地区建立起精神文明工作机制,让农村居民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积极参与其中,这也是城市反哺农村的有力表现。
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自然离不开农村居民自身的努力。提高农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今天,封建思想仍然在农村留有影响,在一些地区迷信活动还不能根除,这些文化糟粕阻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十分重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导向,激发科学意识的觉醒,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塔,需要打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让几亿农民充分享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不仅关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也是实现社会公平,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