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汤敏:古村活化的本质是人的活化

[ 作者:汤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9 录入:王惠敏 ]

我们处在一个全面创新的阶段,而这一创新正是由互联网带动的。古村之友,就是我们在互联网背景下,为古村保护和创新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我们的目标是为中国每个县建立一支古村之友的志愿者团队。

中国社会在过去3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发展的极度不平衡给社会埋下了非常大的隐患,一端跑得太快,而另一端永远跟不上,这导致社会撕裂的速度非常快。

中国目前的自然村有200万个,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是360万个。目前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有2555个,而中国有2800个县级行政区,平均一个县不足一处。中国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农村其实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乡愁。

我们想保护乡村,留住乡愁,那么第一入口会在哪里?我认为古村落是我们乡村保护的第一入口,然后才是普通的乡村。我们希望为每一万个人留一座古村落,来安放心灵。有句古话叫“礼失而求诸野”,有着祠堂,有着家谱的古村落,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未来古村落将会变成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设施,它绝不仅仅是一个休闲旅游目的地,而是我们信仰的承载。

从诉讼开始的古村保护之路

古村之友最早干的是什么呢?就是尽量留下那些不应该被“死”掉的古村,不应该被强拆的古村。通过公益诉讼,打官司,我们参与了全国将近一千个古村落的保护。为什么作为社会团体,我们要提出不同意见?是为了沟通和相互妥协。我觉得社会组织有一个很大的作用,是吸收社会戾气到这个平台上,把它融通掉。

最开始,我们有一个叫文化保护志愿者的核心群体,里面的成员天天守着本地区的文保资源看谁在拆它,希望借助公众监督的力量对这些资源进行保护。在2014年梅州围龙屋保护事件中,我们的文保志愿者表现得勇猛了一点,引起了大量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关注,形成了较大的舆论压力。梅州围龙屋保护事件与剑川沙溪保护事件,成为古村之友发起的源头。

全国有很多古村保护的志愿者们,面临着梅州围龙屋文保志愿者同样的困境。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形成一个大的团队,让全国每个地方的古村落都被关注,都有志愿者团队,这样一旦有古村落被破坏的信息就能在第一时间被传播出去。全国性组织与地方团队的结合,既能发挥当地志愿者团队可以深入开展工作的优势,又能发挥全国性大品牌的整合能力。

经过这样整合以后,形成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比如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古村之友,目前就有七十多支队伍、一万多志愿者。目前,古村之友在上有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在下则有十几万人的地方志愿者,成分很多元,包括学者、文化人、媒体人、设计师等等。在这股巨大的合力之下,我们去年推动了中国文物保护法中古村保护版块的立法。

古村活化的本质是人的活化

想到古村,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没有人、空村、人心涣散、没有自己保护······的确如此,如果以我一人之力,或者我带领的一个团队去服务一个村子,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全国有那么多个村子,一个人一个团队能忙得过来吗?所以必须创新,必须融入互联网分享经济。怎么玩呢?我们通过互联网筹款,很快就筹了将近100万块钱。

但最重要的不是公益筹款,而是这件事本身带来了巨大的传播效应,其实是这件事本身带来的巨大的传播效应。我们每个人的爱心是资源,每个人的专业技能也是资源,我们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之后,它会形成合力。每个人的乡村情结,一旦联合起来就是巨大的力量。

当古村落或者古建筑被成功保护下来之后,人们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之后我怎么办?你得活化、复兴它,这才是对古村最大的保护,也是可持续的保护之路,具体而言怎么做呢?

经过两年时间的探索,古村之友集中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当然是古村保护。通过公益诉讼的方式,打通古村救援通道,并开始为中国近10万座古村建立古村身份证。比如对河南“第一文物古村落”马固村的保护,就走了司法途径,这在全国也是开了先河。

第二件事是古村活化解决方案。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事情:

1.公益与信任体系

公益与信任体系的重建是最重要的。一些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先行者其实都有碰到与当地村民愈演愈烈的矛盾问题。沿海地区还好一点,大家商业意识比较强。像云南的大理丽江这些地方,闹得很厉害,一个常见的逻辑就是村民骂政府,开发者骂村民,旅游者骂开发者……这个乱局怎么破?

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第三方斡旋的平台。乱局中一定要有一个游戏规则制定方,而这个制定方必须在当地有足够强的信任基础。公益组织进入乡村,比开展服务更重要的是重构信任,要让村里的村民们信任,才可能让你支这个局。我们在进入到乡村的时候就是要做这个第三方,平衡开发者、村民、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我们不希望产生新的地主阶级和新的乡村殖民者。所以我们的原则是,必须是租金保底,利润分成。当租金比利润高的时候给租金,当利润比租金高的时候给利润,这样老百姓会跟你一起成长。

乡村发展应该以农民为主体,但是以中国的现状,农民们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做不了主体,他做不了贡献主体,但是他要做收益主体,你要让他去建设,他现在没能力。但是你帮他搞好了让他收益,那是可以的。

2.古村活化众筹支持中心

我们在2015年筹了20几个项目,基本上都有很好的发展。比如说你是一个返乡的年轻人,想干事,有想法,有思路,就一定可以干成,没有问题的。我们古村活化众筹中心会帮助你获得资金支持,没有什么比行动更重要的。只要有行动力,就会有八方支援。

去年我们帮上图这个小伙子把他的农产品,古法制作的山茶油通过众筹的方式做起来之后,他的古法榨油现在已经成为了浙江省的非遗项目了。网络传播在这个时代真的极具有整合力。

3.古村创客基地

当我们有了很多古村创客的时候,跟地方政府谈就变得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只要政府可以给一片土地,几个老房子,然后把这些创客扔进去,这样就可以形成当地的创客基地。通过这个基地,更有利于我们引入外界的资源,培养当地的古村保护和活化人才。

4.古村土酿,古村货郎

古村土酿和古村货郎则是帮助返乡创业者搭建一个销售的渠道,在推动当地的创客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之后,借助此渠道我们可以帮助大家在网络上营销。

这也是古村之友的公益平台,会尽力往外推。互联网并没有什么难的,难就难在我们底层人民群众们还太不会用,农民伯伯说没人给我写稿子,没人给我拍东西,没人给我上传平台,怎么办?那么古村之友志愿者就要辅导协助当地村民来做,这也是活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5.古村之友的O2O平台

这个平台旨在建立一个古村的Facebook,借助此平台,我们的古村志愿者们可以开展学习、社交、众筹、农产品电商、发布信息、寻找资源等各种活动,将关注古村的人们联结起来。

第三件事是古村文艺复兴,同样包括五个方面:家谱史志整理、古村大会、古村艺术节、古村出版计划、古村影像。在此,我们以“为古村写志”和“跑古村”两个项目为例,对古村文艺复兴进行介绍。

1.为古村写志

古村之友目前有很多个专业小组,每个专业小组都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其中有一个小组负责“为古村写志”,他们会收录一些大家族中的故事,并征集一些村里爱写东西的乡土学者的作品。

2.“跑古村”节

我们和深圳的磨坊合作策划了一个“跑古村”的项目,这个项目是为了搭建一个运动、健康、绿色,亦是愉快的交往平台。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很渺小,但当一群人一起跑到古村,关注古村,形成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跑古村”:

增强了村镇的互动;

吸引了都市人体验乡土文化;

掀起全民锻炼热潮;

更推广传播了公益理念。

春光明媚的时候,就该跑村了;到了金秋十月,又该跑村了,全国各地的古村之友们,都带领着一帮城市人跑进村,这是多好玩的事情啊。有的可以组织女子穿上旗袍进村摄影,有的可以找一伙人去村里打太极,又时尚又有趣,还不太耗成本。再经过古村之友的自媒体一宣传,效果肯定棒!

除上述三件事,我们目前还有“新乡贤”计划和公益基金。

“新乡贤”计划

我们也在古村大力推动一个人群叫新乡贤。在传统社会当中,乡绅是权力的地方代言人,比如说当年的落第士子,告老还乡的官员,他们回到家乡,就是受人尊敬在乡村拥有话语权的乡绅。推出新时代的新乡贤,以贤德之心去重塑我们的乡村,这也是古村之友特别想干成的事。

公益基金

我们还成立了一支公益基金。在乡村项目中做创投,如果想做商业创投的话,恐怕是算不过来账的。乡村创业的,通常体量比较小,又有各自的短板,再加上大家的情怀太重,导致投资人和你沟通的时候老对不上号,所以基本上商业创投是没戏的。这时候就需要公益创投。

公益创投也叫社会价值投资。我们是为什么在投资?是为社会价值在投资,而不是为商业价值在投资。所以这是一种公益基金。通过公益基金的方式,把每个人的善意,都用更容易的办法表达出来,然后去帮助到真正想干事的人。以前的乡村都有义田,义庄,这些义田的收入就是用于本村人扶贫济幼,兴办学校等等公益的事情。

50个古宅改造计划也是古村之友近期推动的项目,这个怎么玩呢?首先必须是我们志愿者家的老房子,这样基本上能保证沟通顺利。这个房子你确定是有产权的,你想把它改好,我就帮你找钱来改,找资源来改,不用房东花钱。房东只需要在改造完成之后拿出30平米来做公益,比如说做一个乡村图书馆,做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就是公益的回馈。第二,房子盖好之后,村民朋友们可以自己经营。但是也可能村民自己凑不起那钱。那比较可行的方式就是古村之友找公益捐助,比如说谁当初给你出钱投资了,有规则的,他就可以在那里免费住几晚上。另外古村团队也会帮你往民宿的平台上推送。

结语

调动整个社会的公益爱心,让每一个老宅都有希望,这样子来搞会特别自信,既不需要村民自己花钱,也不要看政府的脸色。今年的8月份,深圳的房博会也给我们古村之友免费提供了将近2000平米的展场,我们在那里要把这些乡土,乡村的容貌和声音,通过新的平台展现出来。中国的社会需要成长,古村的保护和活化需要各方共同的合力。我对古村之友的未来充满信心。

现场问答

Q:你好,老师,你刚才说的有一句我不怎么赞同,你刚才说农民没有审美观。我觉得他们不是没有审美观,只是站的角度不同,他们是认为我们这种水泥房子才是好的,住着是舒服的。

A:审美是有层次分阶段的。第一阶段在温饱之下,可能是一种无审美意识。下一个阶段是温饱线上的审美,再往上走,才是精神性的审美。在我们农村,我不得不说当地农民基本没有精神上的审美。你看看他拆的古建筑,是有充分意义上的精神审美的。目前的现状是,我们在用我们无意识的温饱审美状态去破坏精神审美在用我们的温饱审美,甚至我们的无意识审美状态,去破坏精神审美。当然,究其原因,这不是村民的问题,是历史和社会背景造成。

Q:我自己也有一个项目,想说民宿这一块,怎样才能再找出更多的盈利点,全国各地已经很多古村模式了,照搬肯定不行,怎么才能走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来?我自己也找过开发商,发现的问题很多,比如说投资太大,面积大投入大,基础配套设施很难搞定。这个钱怎么来出,融资怎么融?可能需要几百个亿。

A:古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每个地区的种子和火苗,其实我们不需要投那么多钱。真的几百亿砸下去,第一是对社会资产的浪费,第二对乡村生态来说其实是巨大的破坏。你首先应该要干嘛?找到每个村里的火种,每个火种不太一样,可能是搞民宿的,可能是搞非遗的,也可能是做豆腐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火种。成长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如果一下子让一个古村面貌焕然一新,那就是拔苗助长。在古村发展中,我们要做陪伴者,观察者,只在需要的时候推一手。当然,这可能会让古村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考核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你的十个村子,每一个村子里头都有一个明星返乡创业者,那么爆点就足够了,这地方就够特色,够吸引眼球,也就够玩了。

Q:很多农村都属于空村了,留下来的人年纪很大,你让他们发微信根本不可能。他们连村长都不愿意当,很多地方抢着当村长,但这些地方村长都没人愿意干。

A:你说的是你看到的村庄现状。要找年轻人去干,而不是让老人家去干,找老人干那肯定不合适。古村之友志愿者当中有一些人,是想返乡做村庄的,这其中有很多储备村长的人选,如果你愿意招他们回去,村长肯定有人愿意当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愁经济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