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昕言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虚功实做

[ 作者:昕言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9 录入:王惠敏 ]

8月22日至23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强调,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切实摆上重要位置,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久久为功抓好落实,努力提高工作实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8月24日《光明日报》)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遵照中央的部署,全国各地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无论是黑龙江的围绕“三个美起来”还是陕西的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以及海南的留住乡愁让农村变得更美,还有内蒙古扎实推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一个道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虚功实做,善作善成。

虚功实做,要坚持常讲不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是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核心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人的思想融入时代,体现时代的价值取向。而人的思想观念往往受社会环境影响而不断变化,要跟上时代步伐就需要从精神层面不断调整和校正观念,使人的行为始终受正能量驱使,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富裕起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追求与渴望。而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农民很容易受多元利益的驱使而走入误区,追求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生活方式,助长不正之风萌发和蔓延,这就需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运用各种创建活动载体,对传统优秀文化、时代先进文化常讲不厌,通过通俗有效的宣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不断提升农民的道德水准,建好精神家园。

虚功实做,要善于用好载体。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这就表明,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空对空地讲大道理,而要善于用好载体,接地气地抓好阵地建设。尤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要突出美丽乡村建设这个主题,利用各种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村风民俗、家庭美德、平安村屯、农家书屋等思想文化建设,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家庭观、消费观,绿色生态殡葬观,营造敬老爱幼,邻里互助,团结和睦、崇学向善的浓厚文明乡风。运用网络和现实各种载体,把农民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明创建中来,调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非高不可攀、离他们很远,而就在他们身边,每个人既是精神文明成果的享受者,也是各项建设的主人,凝聚共识,增强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信心。比如,陕西以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为载体,以“十个一”为切入点助推精神脱贫,让美丽乡村“面子”越来越美,文明家园“里子”越来越实,民风越来越好,最终让百姓过上真正“双丰收”的日子。这样的经验最有说服力,其做法值得广泛借鉴和推广。

虚功实做,要用特色吸引人。我们抓工作常讲模式,此次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各地交流的经验,都有各自的模式,这些模式所以管用推得开,重要的是有特色。而特色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是上升到理性层面悟出来的。各种模式特点不同,但属性基本一致,都善于结合本地实际,抓住本地最能吸引人的要素,顺应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接地气地开展起来的。比如,海南的留住乡愁,让农村变得更美,就是把学习浙江经验与推广琼海做法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和保护现有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的前提下,尽量“不砍树、不填塘、不占田、不拆房”,从点、线、面推进,抓好居民点、自然村和风情小镇建设。同时发挥文明生态村的优势和特色,连片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帮助农民因地制宜开发生产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以乡愁助推乡村游,让生态文化在育民、乐民、富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乡愁特色让美丽乡村文化底蕴更厚,实现乡风文明与产业发展一举多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